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第60章 諸葛亮再定計,得讓袁紹主動贈送兵馬

由於張飛出使泰山四將時只動腦子不動粗,讓一向敬慕士人的張飛嚐到了用計略的甜頭,故而這段時間時不時的都拿出來“顯擺”。

關羽耳朵都快聽出繭了。

兼之張飛與龐統的關係又融洽,故而一聽到龐統在諸葛亮面前“秀”計略,張飛就按捺不住“秀”計略的衝動。

瞭解到原委後,龐統不吝誇讚:“張主簿能用計略,乃左將軍之福啊!然而計略一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張主簿今後可得多讀書。”

張飛聽了誇讚,樂得嘴都合不攏了:“俺會記得的!”

眾人皆笑。

隨後。

龐統又與諸葛亮彼此交換了情報,共議諸事。

“涿郡冬冷夏熱,而士民長途跋涉,水土難服,亮有意先入平原,士元以為如何?”

幽州苦寒,常有兵士凍死。

夏季暑熱,又致士卒疾疫。

兵卒精壯尚且受不了苦寒和暑熱,更遑論長途跋涉計程車民了。

現在是三月初。

自朱虛到涿郡,至少得四個月。

抵達涿郡的時候又正處於夏末秋初(農曆),暑熱未消,稍有不慎,士民中體弱者就會因水土不服而染上疾疫。

這數萬士民因敬慕劉備而跟著劉備北上,倘若因疾疫而亡,對劉備的仁義和名望都將會是個重大打擊。

而自朱虛到平原,月餘就能抵達。

抵達平原的時間剛好在四月孟夏,還能趕上種植大豆,緩解糧食壓力。

同時讓數萬士民在平原適應黃河以北的水土氣候,今後遷徙入涿郡時,可以緩解士民對水土的不服。

後世有人造謠諸葛亮窮兵黷武令蜀漢士民生活艱苦,但實際上蜀漢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實為亂世中的“有限繁榮”的典範。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沔水》篇,更曾載:亮薨,百姓野祭。

只因諸葛亮深諳民意,會去了解士民的疾苦並制定和實施行之有效的對策,如設定堰官維護都江堰,主持修建九里堤等,才會讓百姓自發的在野外祭祀,流傳兩千年。

後世更有一區名為武侯區,路為武侯大道,更有規劃的修路計劃因武侯祠而改道,某站八百餘萬彈幕為武侯送別。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苛待百姓而被人祭祀兩千年!

“孔明之言,不無道理。”

龐統亦認同諸葛亮的擔憂。

“左將軍曾為平原相,坐鎮平原時,五穀豐登,士民敬服,若能再入平原,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入了平原,左將軍恐怕無法獨善其身,袁紹定會驅使左將軍。”

諸葛亮笑道:“彼雖有計策,但亮亦有對策。左將軍有名望而無兵馬糧草,袁紹想要驅使左將軍,兵馬總不能吝嗇了。”

聞言。

龐統頓知諸葛亮用意。

不願士民因長途跋涉、水土不服而染上疾疫,既可為劉備增塑仁義名望,又可趁機讓袁紹贈送一部分兵馬。

讓劉備自己招募兵馬,費時費力。

讓袁紹主動贈送兵馬,皆大歡喜。

曹操能將朱靈及其三營留為己用,劉備亦能!

龐統不由低笑:“袁紹遇上孔明,可真是不幸。”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