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第53章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劉備悟了

“哈哈哈哈——”

當徐庶帶回臧霸相贈的糧米、軍械、青壯和老卒時,劉備、諸葛亮等人皆是開懷大笑。

就連一向不苟言笑的關羽,嘴角都露出了笑意。

張飛更是嚷嚷道:“大哥,不能厚此薄彼啊。琅琊相臧霸都贈禮了,利城太守吳敦、東莞太守尹禮、北海相孫觀、城陽太守孫康,豈能不贈禮?”

雖然張飛說得有道理,但劉備為人,一向以仁義為先。

不由輕斥道:“三弟不可無禮!我等北上,是為國家社稷,臧相為國家社稷而贈禮,我本就受之有愧,豈能再向吳敦等人索要?不可再提!”

張飛的熱情被澆滅,頹喪嘟囔:“說臧霸為國家社稷而贈禮,那是大哥給臧霸面子;臧霸效忠的是曹操又不是漢室,何談國家社稷?”

“俺以為,此等人與賊匪無甚差異,向賊匪索要糧米、軍械,又何須有禮?”

話糙理不糙。

臧霸雖然是琅琊相且吳敦等人也成了郡守國相,但臧霸等人的賊匪出身且效忠曹操是既定事實。

對張飛而言,士人是需要尊敬的,賊匪是不值得尊敬的。

若不是實力不濟,張飛更想來一次“剿匪”:破賊匪,取其糧,以養三軍,朝廷喜,百姓悅,乃順天之事。

見狀。

諸葛亮出言相勸:“自宋襄公後,流俗之論皆謂王者之兵無用於後世,慮宋襄公前車之鑑,後世人大抵認為非詐謀不可以立世。”

“亮以為:宋襄公本身不具備仁者的品德修養,卻突然盜取仁德的名聲來欺騙後人,無義師之實而欲假義師之名,焉能不敗?”

“然而《春秋》這樣的史書又不加以糾正,只歸咎於宋襄公慮敵不周,防患不密,以致身殞國喪。只論表象而不論本質,實誤後人。”

“將軍有仁義之實,又以仁義立世,若能再定亂世,那麼世上追求仁義的人就會紛紛效仿,王者之兵便可用於後世。”

“誠如是,後世便不復有如曹操一般屠戮徐州之惡還能侵霸一方,世人皆會效仿將軍以仁義之實而再定亂世,縱有朝代更迭,亦可減少殺戮。”

“將軍不是宋襄公,不需要效仿宋襄公那種愚蠢的仁義。”

諸葛亮沒有正面反駁劉備的仁義。

而是基於仁義這個觀點,以宋襄公舉例,將宋襄公式的仁義貶低為愚蠢的仁義,而上升到只要劉備能“以仁義之實而再定亂世”,則後世都會效仿劉備的仁義。

同時又以曹操屠徐州舉例,來表達後世人奉行“劉備式的仁義”後能可以減少戰亂中的殺戮這一澤福後世的仁義觀。

最重要的是:劉備得再定亂世!

只有再定亂世,劉備的仁義才能成為教化後世的典範!

劉秀的洛水之誓能被士人尊為最崇高的誓言,其主要原因在於:劉秀,中興了漢室!

司馬懿的洛水之誓能被士人噁心到如吞蠅蟲,其主要原因在於:司馬懿及其子孫,篡魏立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