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第53章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劉備悟了

假使司馬懿及其子孫沒有篡魏立晉,那麼以曹爽當時欺君罔上、霸凌幼主的行徑,司馬懿即便違背了洛水之誓,高低都得被評價一個“不計個人榮辱,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

劉備眼神一肅。

劉備不是一個認死理的。

劉備對仁義的理解,這些年一直都有變化。

作為一個學渣,還曾是涿郡市集席履販子、遊俠話事人、義兵首領,劉備不可能自行自書中領悟到何為仁義,更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何為仁義。

言行標準,受到了啟蒙恩師盧植、刎頸之交牽招、同窗摯友公孫瓚、幽州牧劉虞、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東州名儒鄭玄等人的影響。

不斷的吸取經驗,不斷的精進成長,方有今日惟賢惟德的仁義劉備。

曾有人總結:關羽和張飛之所以能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是因為關羽學會了劉備的善待卒伍,張飛學會了劉備的敬士人,但因劉備對仁義的理解一直在精進成長,而關羽和張飛沒能跟上劉備的腳步,故而關羽養成了善待卒伍而不敬士人的習性,張飛養成了敬士人而不恤小人的習性。

而自遇到諸葛亮、龐統和徐庶後,劉備對仁義的理解又更深了。

故而在聽到諸葛亮方的進言後,劉備又有了新的感悟:只要有仁義之實,即便行事多詐也不會丟失仁義的本心。

如史書所載漢宣帝訓斥太子與儒生關係過於親密時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軍師言之有理!”

劉備認可了諸葛亮的進言,同樣認可了張飛那句“琅琊相臧霸都贈禮了,利城太守吳敦、東莞太守尹禮、北海相孫觀、城陽太守孫康,豈能不贈禮?”

張飛的頹喪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告奮勇:“大哥,俺去找吳敦等人!定不會比諸葛軍師和徐軍師要的物資少!”

只是這話剛說出口,張飛就感受到了劉備鋒利的目光,又再次縮了縮脖子。

吳敦等人又不是士人,劉備可不敢讓張飛單獨去找吳敦等人要物資,萬一起了衝突,劉備要不到物資事小,牽連到數萬士民事大。

總不能指望吳敦等人一群泰山賊出身的,被張飛惹急了後還會跟數萬士民講仁義?

就在這時。

糜竺請命道:“昔日我在東海時,與吳敦有些舊誼,我願前往利城。”

張飛嘴一裂,附和道:“子仲要去利城,豈能無猛士護衛?大哥,俺跟子仲一併去!大哥,俺保證都聽子仲的!”

劉備無奈的看向糜竺。

見糜竺同意後,這才同意張飛同往。

怕張飛鬧出事端來,劉備再次叮囑且許諾:“若吳敦能心甘情願的贈禮,你二人可直接北上東莞、城陽、和北海國南部,遊說尹禮和孫康、孫觀三人。”

“一定要謹記,萬不可動粗!你一時洩憤容易,我還得賠禮道歉,否則數萬士民都得跟著我受累。”

張飛連連保證道:“大哥放心!俺肯定不動粗!”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