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貌合神離的臧霸等人,南有跟昌豨不和的廣陵太守陳登。
下邳有名義上掌控徐州的刺史車胄,昌慮有曹操的中郎將王忠。
昌豨如同困獸一般,被困在了東海。
自恃其才而不服臧霸等人,受到的待遇又劣於臧霸等人。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只要昌豨對曹操分配不均有怨言,劉備就有離間昌豨的機會。
確定了行計方式和行計目標,尚需行計的人。
諸葛亮提議讓徐庶與孫乾同往:“孫公祐為康成公門人,在青徐諸縣素有名望,若由孫公祐前往,昌豨必不為難;元直曾為遊俠,既有勇力又善謀略,若遇變故,亦可護得孫公祐周全。”
龐統補充道:“昌豨盤踞東海,且又自視甚高,僅有元直和孫公祐二人,或會令昌豨輕視將軍。可讓黃中郎將同往東海,以武勇震懾昌豨,定可成事。”
綜合了諸葛亮和龐統的提議,劉備遂有了決斷:“既如此,就依二位軍師之見,讓元直、公祐和漢升三人假車胄之名同往東海。若能拉攏昌豨,即便衣帶詔事洩,我亦能應對。”
頓了頓。
劉備又道:“我曾替臧霸向曹操辭命以保徐翕、毛暉二人性命,臧霸欠我人情。”
“我欲私信一封與臧霸,請臧霸念及徐州屢遭兵禍且士民又苦戰已久,暫止兵戈,既不助曹,亦不助袁。”
“兩位軍師,意下如何?”
對昌豨用離間計。
對臧霸曉以情理。
即便是諸葛亮和龐統,也不由對劉備的手腕感到欽佩。
“將軍英明!”
諸葛亮和龐統紛紛拱手。
劉備大笑:“皆賴兩位軍師為我指明方向,否則若只憑我一人,定然不知該如何決策應對。”
諸葛亮和龐統亦是大笑。
及至半夜。
諸葛亮假託睏乏,先行離去。
獨留龐統與劉備圍爐煮酒。
劉備和諸葛亮共事數月,又常與諸葛亮促膝長談,自然能猜到諸葛亮的用意。
睏乏是假。
讓劉備對龐統圍爐夜話、把臂同遊、促膝長談、抵足而眠.....,與龐統增進君臣之誼才是真。
而自諸葛亮離開後。
劉備與龐統不再聊軍略政略,而是暢聊幽冀風俗、荊楚雅事,以及品評人物等等。
一直聊到五更天,劉備和龐統才睏乏入眠。
雖然龐統對諸葛亮聲稱“我不習慣與人把臂”,但面對劉備的抵足而眠,醉酒狀態的龐統卻又欣然應諾。
及至次日晌午。
二人才自酣睡中醒來。
醒酒後的龐統,見竟與劉備抵足而眠,忙向劉備作揖請罪:“是我酒後無狀,請將軍恕我無禮。”
劉備大笑:“軍師,我曾聞,能抵足而眠者,可以將性命託付給他。”
“我又聞,酒後方見真意。軍師以我為刎頸之交,我若怪罪,何以立世?”
龐統本就不是古板守禮的,聞言亦笑:“是我小器了,當罰酒一樽!”
正說間。
一陣粗嗓門自外而來。
“大哥,聽聞你又得一【水】!俺倒要看看,是何人敢在大哥面前大言不慚,竟敢與諸葛軍師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