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甘蔗收割的事情,鄭明又去桑蠶養殖園瞧瞧。
以現在桑蠶養殖園的規模和發展情況,以後平均每月大概能得到一萬五千斤的生絲,能賣大概一萬五千兩白銀。
這也是鄭家以後重要的收入來源。
但蔗糖,生絲,玻璃品,好的瓷器,以後只給李家專賣,李家也會給鄭家更好的價格,雙贏。
香蕉,菠蘿,榴蓮,西瓜,荔枝等水果因為無法長期儲存,所以市場有限,鄭明種的規模不大,多用來分發給民眾吃。
瓜子,柑橘容易儲存一些,尤其是瓜子可以嘗試多種一些。
總的來說,鄭明以桑蠶,甘蔗,胡椒種植為主。
椰樹,藤黃果也種了不少,但主要是用來榨油的,油都是自家消化都緊巴,無法用來賣。
把種植園和桑蠶養殖園都看過後,沒什麼問題,鄭明就去忙其他事情。
婆羅洲馬上就要進入雨水相對較少的旱季,鄭明準備在旱季把坤甸那邊水田間的主幹道用水泥修建。
打成水泥路後,即使用耕牛和馬來拉稻穀也會省時省力。
更何況,鄭明還打算在這些地勢平緩的主幹道上鋪設木製軌道車,用來運輸,以解放更多勞力去做其他事情。
之前的木製軌道車已經在兩個碼頭和一些露天煤礦進行鋪設,運營還可以,積累了一些經驗了。
可以進一步推廣來使用。
一天,鄭明正和工造所的呂恭等人規劃建設水泥路時,得到稟報,說是李家船隊來了。
這次是李彥昌帶隊來的,李幼嫆沒有在,她在家陪家人,等著十月嫁過來。
“鄭明見過伯父,伯父一路辛苦了,先歇歇吧。”對於準岳父,鄭明自然要客氣著。
李彥昌笑著說:“不要緊,等把貨物跟你們交接完後再歇歇。”
這次李彥昌為帶來了一群災民,估計跟葉家都是一個地方找來的,有一千九百多人。
同樣的,這些人中,拖家帶口的多,雖然比葉家送來的那批人少一些,但也佔大部分。
其中,青壯男子六百多人,青壯女子四百多人,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有六百多人,五十以上的老人有兩百多人。
李家要的價肯定比葉家低不少,差不多每人少了五兩白銀。
鄭家要花三萬一千多兩白銀。
有了這一千九百多人,鄭家管轄的人口就超過兩萬,達到兩萬一千多人。
這些人,把有特殊才能的選出來後,鄭明準備讓幾百人去浦吧哇那邊,剩下的安排到萬明河東岸。
等再多一個人,就可以在浦吧哇和萬明河東岸設定縣,就叫“浦吧哇縣和萬明縣”。
除了人外,李彥昌還送來了一百零六匹馬,都是種~馬,每匹價八十兩白銀,而之前葉家要價一百兩白銀一匹。
還有三十噸硝石,十噸硫磺,鐵礦石一千噸,食鹽十噸,雞鴨三千多隻,以及筆墨紙硯,菜油等。
總得算下來,大概花了鄭家近六萬兩白銀。
之後,李彥昌還去了一趟爪哇島,為李家運送回來兩千噸石灰石,兩百噸高嶺土,十噸硫磺,三十噸食鹽,合計價值大概有近一萬兩白銀。
加上這個,李家這次向鄭家出貨價值六萬八千多兩白銀。
鄭家這次賣給李家紅糖五百噸,算的一萬三千兩白銀。
稻穀一千噸,算的一萬兩白銀。胡椒一百噸,算的五千兩白銀。生絲一萬斤,算的一萬五千兩白銀,上等瓷器一百件,算的三千兩白銀。
合計大概是四萬六千兩白銀。
經過近一年半的時間,鄭家對外購買貨物已經花出去近六十萬兩白銀,對外出售貨物收入二十萬兩白銀左右,差額四十萬兩白銀左右。
還算不錯,鄭家家底本來有兩百多萬兩白銀,照這樣下去短時間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