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首先要改革思想,變法首先是要變人心。
歷朝歷代為啥內政改革如此之難,只因治國思想“因循守舊”有關係。
古代治國思想最先成體系應該就是周朝的“以禮治國”,而後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西漢時,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治國思想正式形成,歷朝歷代無不沿用於此。
雖然後世也有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但都是片面性的綻放了一會兒,在大的框架始終突破不了儒家思想的束縛。
儒家的治國思想強調等級差異亦是“因循守舊”亦或是安於現狀,永遠都邁不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種治國觀念講究的是無論朝代怎麼更換,獲得好處的永遠都是那一批——士紳地主階層和官僚階層,在封建時期、生產力技術發展緩慢,蛋糕只有那麼一塊,你若是改革的話,定然會觸動這些士紳地主階層以及官僚階層。
想要讓中下層的民眾獲得好處,想要從根本上改善民生,就得拿這些人開刀,換來的也自然是這些人的殊死抵抗。
在這個時代,這些士紳地主階層以及官僚階層力量比想象中要的大,每一次改革只要你能為他們斂財,你就會成功。只要觸及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一大部分都會失敗。
而每一次提出改革的無疑都是那個時代的勇士,因為始作俑者,通常下場都很慘。
商鞅變法後,商鞅被車裂。王安石變法失敗後,王安石被罷官抄家,張居正改革之後落得個抄家,禍及子嗣以及八十老母的下場。
歷史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歷史,新制度的產生一定就會有鮮血以及犧牲。
所以自己要想改革就得先變思想,就得開民智,就得掌握輿論。
“秦皇十三歲承王位,爾後一掃六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定鼎天下。漢武十六歲登基為帝,夷拓土、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中國範圍。我大明今有陛下如此睿智、聖明,未嘗不能再開創一個盛世,真乃社稷之幸,大明之福啊!”
申時行這時開口誇讚道。
對於皇帝所說的這些東西,他還得回去好好琢磨研究一下,但是眼前這個皇帝著實讓他眼睛一亮。
其他大臣也開始紛紛誇讚朱翊鈞,尤以陶大臨最甚。
皇帝畢竟還是孩子,該誇就得使勁的誇,畢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得保留住這個希望的火苗,大明已經好久沒有再出一個像樣的聖君了!
後面幾位講官又給朱翊鈞講來了些經史,不同的是,他們講的從沒有這麼認真過。
這時已經過了午時,贊禮官讚道:“講讀畢,賜賜筵。”
眾人起身離去時,朱翊鈞瞅見了角落的經注官,問道:“朕和諸卿所說,你可都記乎?”
經注官一看皇帝竟然跟自己說話,忙激動的點了點頭,大聲喊道:“回皇爺,都記錄下來了。”
並拿起手中記錄的幾張紙朝朱翊鈞晃了晃。
朱翊鈞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將此謄抄一份,送給通政司,明日發邸報,通告全國!
自己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得為自己營造人設,開始造勢。
注1:剛開始只開了個頭,闡述一點兒,後續會跟著第二卷第三卷劇情逐漸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