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靖明

第55章 水火兵蟲

隆慶六年的秋天,雨無休無止的下。

前幾日河南、山西、山東等地遭受旱情,百姓們都自發聚集在一起,湊了些牲畜,然後殺牛宰羊祈禱上天下雨,也許是上天收到了感應,之後竟然連續幾天都是暴雨連綿。

部分貧困縣城沒有多餘的銀子修繕排水系統,又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水不能及時排出,不少府縣街道都被淹沒。

風雨陡作,冰雹橫擊,大雨如注,官員牆屋所在傾塌,人口被溺,被壓,顛連困苦,至不忍聞。

最可怕的還是黃河,南岸堤壩本就由泥土澆築而成,這次連續幾日的暴雨竟將黃河南岸堤壩沖塌,這頭狂怒的猛獸瞬間大浪滔天,狂奔而去,黃河水面橫寬數十里甚至數百餘里不等。

一夜之間,黃水南瀉,魯、南直隸諸省的許多地區都被殃及,地處淮安府的山陽縣亦是如此,黃河的決堤引來洪水,窪者深至丈餘,官民廬舍傾塌及人民淹溺,不可數計。

黃河在歷史上,以“善決”、“善徙”而著稱,在民間稱之為“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南宋之前,黃河都是由鄭州往東北流,入海口山東、河北、天津等地。

北宋末年、宋金大戰,南宋留守指揮使杜充挖開黃河,導致黃河變成南北兩股入海,北股沿舊道從山東、河北、天津入海,南股則是折向東南,走泗水河道入淮河,東流入海。

明初,朱元璋曾下旨,塞北支,讓黃河全支改借潁河奪淮入海。

永樂、正統年間又改道多次、直到弘治年間劉大夏再一次治河,黃河才變成南流的模樣。

因為山陽縣深受洪水之害,周邊各村鎮百姓都無家可歸,山陽縣縣令金學曾直接硬著頭皮讓屬下開啟城門放災民入城,此刻山陽縣人口一下子驟增十萬餘人、縣衙倉庫糧食已馬上見底。

金學曾,字子魯,號省吾,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隆慶二年進士,先任工部主事,工部郎中、禮部郎中、湖廣提學副使,但由於他太過正直,不肯收受賄賂,所以去哪任職時間都不長久,這不剛擔任山陽縣令沒幾個月,便被當地豪紳買通關係、遭人彈劾,被罷免了官職。

按理來說他現在是布衣之身,本不應該管此事,但他秉著心中的責任、正義感硬將此事扛了下來,只是這幾日借糧、籌來的糧也只是杯水車薪。

寫本子遞交上去,一時也是石沉大海,毫無回應。

並非淮安府沒有收到金學曾的訊息,而是將此壓了下去。

一來淮安各縣都有受災,賑災的糧食得均攤下去,二來因為金學曾平常入淮安府彙報工作時都不肯賄賂上面官員。

因此淮安上下各級都不約而同秉持著一個想法,那就是必須得把金學曾往死整!

山陽縣衙。

一個身穿八品服色的小官從衙門外滿頭大汗的跑了進來。

只見一人正坐在大廳中央的椅子上閉目養神,這人生的白白淨淨,一副儒雅之相,正是山陽縣知縣金學曾。

聽見門外急促的腳步聲,金學曾猛地睜開眼睛,起身急問那小官道:“可是借到糧了?”

那小官大喘了幾口氣,才說道:“堂尊,卑職真是盡力了,跑遍了全縣的富商府中,也借不來一石糧,他們的回答都是如初一轍。”

金學曾蹙起眉頭,問:“怎麼說的?”

“說他們現下也缺糧,有幾家倒是願意給糧,就是不白給要花錢買,要三兩銀子一石米!”

說完小官不敢直視金學曾,將頭低了下來。

“豈有此理,這不是趁火打劫嗎?士農工商,這些商人排在末流,怎敢如此獅子大開口?”

金學曾拍案怒道,但轉瞬又想到,現在的富商大賈都和官僚集團有“合作”,平日銀兩都沒少往出送,之所以敢如此強硬,就是因為有了大官給當後臺,有了政治優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