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中政事繁雜,李太后除了一些較大的決策,其它大多都託政於內閣,這一切都是取決於—她極其相信張居正。
不同於前任的獨斷專行,這屆首輔張居正在一些事情上或多或少都會聽取一下朱翊鈞的意見,只因朱翊鈞早慧聰穎,宵衣旰食,肩挑蒼生,大有革故鼎新之志,又是赤金之心,僅這點兒就是日後成為聖君的跡象。
最重要的是,這個沖齡踐祚的小皇帝可不好糊弄,從會極門杖罰言官,驅逐馮保,罷黜高拱就可以看出這個沖齡踐祚的小皇帝有著像他朱家祖傳的鐵血手腕。
這幾日,張居正無意中發現,有些朝中大事竟然李太后不知道,置若罔聞,一無所知。
仔細想想,這倒也不奇怪,現在小皇帝是左手錦衣衛、右手東廠,中有司禮監,儼然已經一副內廷在手的表現。
從前內廷還有馮保給李太后通訊,如今內廷一眼望去都是朱翊鈞的人,只要他想,對內封鎖訊息,把李太后當作聾子一般,自也無可厚非。
朱翊鈞自登基以來,一直保留著每日給陳太后請安的習慣,此舉令後者更是大為感動。
尤其這幾日,朱翊鈞更是一天要去好幾次,變著法兒的討陳太后歡喜,還將陳太后身邊的人都換了一圈。
有些事情並非是遙不可及,缺得是堅持兩字,只要你能堅持下去,就會水滴石穿,發生質變!
近日朱翊鈞要幹一些事總是不經意間要過問一下陳太后,後者自然是全力支援。
雖然一些政務決策都是由李太后把持,但是名義上來說陳太后之前是正統先帝皇后,法理上來說陳太后也有過問政務的權力。
只是這位娘娘不喜這些“雜事”,索性當起了甩手掌櫃,但是這段時間朱翊鈞有意無意都讓她參與了一下。
有時候陳太后發表的意見其實都是朱翊鈞的想法,對此李太后也不好反駁,畢竟話是從陳太后口中說出的,她也只好點頭同意。
朱翊鈞登基後,李太后仍居慈寧宮,而陳太后則是從坤寧宮搬至慈慶宮。
對於自己原來住的慈慶宮,朱翊鈞是再熟悉不過了,就是閉著眼睛也能找到。
這日他前腳剛邁出慈慶宮,便見孫海小跑進來,稟道:“皇爺,戚將軍已經到了,在殿門外候著呢!”
朱翊鈞點了點頭,即刻上了乘輿奔乾清宮而去。
…
且說,戚繼光回京兩天後,一直都在忙於四處拜訪“好友”,這日他接到兵部尚書譚綸的通知,讓其明日準備進宮面聖,早晨先去禮部那裡,學習演禮。
第二天一早,戚繼光便早早起床去了禮部,不同於其他武將,演禮竟然由新任禮部尚書陸樹聲親自教授,這足以見得,朝廷是有多麼重視他這位抗倭名將。
學習完演禮,戚繼光進了朝房,等候面聖。
期間就一些面聖禮儀的細節,戚繼光反覆詢問陪同禮官兒,爾後獨自喃喃自語,力求背到滾瓜爛熟之境。
“戚總兵,你不必慌張,該教你的都教你了,你稍加註意便是!”
禮官兒看著戚繼光原地踱步,笑了笑,忍不住出言寬慰。
戚繼光長呼一口氣,答道:“大人有所不知,今日是咱第一次面聖,這心啊就猶如踹了個兔子,砰砰直跳。”
“沒想到南抗倭北御韃靼的戚總兵也有緊張這一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