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第610章 兵援河陽使弘農

凜冽的朔風捲過太行餘脈,刮在臉上如同鈍刀割肉。

林慮城殘破的輪廓在風雪中漸漸模糊,化作後方地平線上的一抹灰影。

一支萬餘人的步騎混合隊伍,正沿著蜿蜒的山道,在寒風中,艱難地向南疾行。

隊伍拉得很長。後隊的輜重兵、民夫推著糧車和裝滿了備用甲械的大車,車輪碾過凍土,留下深深的轍痕。中軍的兵士扛著長矛,如林而前。

中軍隊中,一將端坐馬上,身形魁梧健碩,臉被寒風吹得通紅,虯髯上結著細小的冰粒。

他眯著眼望向南方,粗獷的眉宇間交織著兩種情緒,既有殲滅宇文化及、繳獲傳國玉璽的得意洋洋尚未完全褪去,又被即將再立新功的強烈振奮所取代。

這將可不就是王君廓!

他的將旗“左武衛將軍”,在他身後迎風颯颯。前隊、後隊各有“左侯衛將軍”、“左監門將軍”的將旗招展,則是季伯常、高季輔兩人的將旗。應李善道的令旨,他們正在急赴河內。

……

數日前。

白馬郡府關於接下來的戰事,怎麼打為宜的軍議會上。

薛世雄當時所進之策便是:單雄信部多瓦崗舊部,雖然他甘為李密走狗,可面對河陽守將黃君漢,根據黃君漢軍報,其部曲卻不怎麼賣力,顯然是隨著李善道的聲威日盛,多已不願再為李密這個殺掉翟讓的仇人賣命,唯因單雄信之嚴督而不得不戰而已。這樣,就有取勝之機。

他認為,宇文化及既滅,兵馬充裕,即可調一部兵馬,潛行奔赴河內,與黃君漢合兵,反攻單雄信!若能一舉擊潰此部,李密北邊屏障頓失,管城側翼亦受威脅。他聞訊後,必不能坐視,勢必要分兵援助單雄信。如此,既擾亂了李密的心神,又分散了李密兵力。然後,令陳敬兒急攻開封、令高延霸抄掠淮陽,再迫使鄭頲等不得不援救之,便可趁機攻取酸棗、陽武。

正面戰場不易突破的時候,就改從兩翼下功夫,這是用兵之常術。已經在東南、山東下功夫了,可鄭頲、賈潤甫龜縮管城,就是不肯出兵援助宛丘,則當此際,便乾脆趁宇文化及已定,兵馬得以充足之機,在河內也發起反攻,從而兩翼同時展開攻勢,以進一步動搖滎陽。

這的確是個可用之策。

李善道因此,採取了他的計策。

王君廓所部,這支剛剛立下擒賊首、獲重寶大功的得勝之師,便被賦予了這潛行突襲、扭轉河內戰局的重任。目標直指正頓兵河陽城下的單雄信!

……

上午剛離開的林慮,計算路程,急行軍的話,大概三四日可到河陽。

迎著寒風,王君廓鬥志昂揚,一再下令,促前邊的季伯常部加快行進。

分明是一副迫不及待,到達河陽,展開對單雄信部進攻的架勢。

王君愕見他此狀,拍馬趕上,進言說道:“將軍,不可大意。單雄訊號稱‘飛將’,驍勇之士,今其攻河陽,雖連攻不克,賴河陽險要之故也。我軍到後,如果出擊,就變守城為野戰,一則其勇,二則我等諸部久攻林慮,傷亡尚未補充,兵士頗疲,僕之愚見,取勝或非易也。”

王君廓不以為然,撫須笑道:“賢兄忒是把細!單雄信背主之徒,其眾軍心不附,是以攻河陽旬日,連南城都未攻下。且他急著攻城,必不慮它,我今部曲雖稍疲,士氣旺盛,潛行疾至,出其不意,勝其有何不易?必可一擊克勝。再說了,他是‘飛將’,俺難道就是‘爬將’?”

王君愕咂摸了下,覺得他說得也對,就不再多說。

急行軍兩三日,河陽北城出現在視野中。

距離北城尚有二十里,為防對岸單兵察覺援軍蹤跡,王君廓令全軍停止前進,就地隱蔽休整。

他自與季伯常、高季輔、王君愕等,輕騎簡從,疾馳前往北城。

離城越近,風中傳來的廝殺吶喊聲便越發清晰。

眾人勒馬北城之外,遙望對岸。

只見黃河南岸的河陽南城方向,煙塵瀰漫,箭矢如蝗,攻守雙方的呼喝聲、金鐵交鳴聲隱隱可聞,顯然戰事正酣。單雄信的高大將旗,隱約可見望到,矗立在離南城不遠的陣前。

“果然打得兇。”王君愕駐馬觀望,說道,“將軍,單雄信畢竟號稱飛將,還是不可小覷。”

“背主乞憐之徒,再勇有個鳥用!”王君廓打馬一鞭,“走,去見黃大將軍。”

黃君漢已得訊息,親在北城城門外相迎:“王將軍、季將軍、高將軍!一路辛苦!”

他甲冑沾塵,面帶倦色,卻難掩見到援軍的喜悅。

諸將見禮。

黃君漢拱手道:“林慮大捷,生擒宇文化及,獲傳國重寶,真大功也!俺在此祝賀諸位將軍!”

王君廓、季伯常、高季輔都是將軍,黃君漢是右侯衛大將軍,他位在諸將之上。

季伯常、高季輔、王君愕皆行禮頗恭。

只王君廓雖也叉手為禮,略少恭謹之態,不過言辭上,倒還算謙虛,代表季伯常等答話,說道:“大將軍過譽了。小小林慮,居然費時良久方克,大王未加責罰,已是萬幸,不敢稱功。”

話鋒一轉,他指向對岸,就立即問起戰況,說道,“大將軍堅守河陽,才是勞苦功高。敢問大將軍,不知近日戰況如何?”

黃君漢未就回答,說道:“天冷風寒,諸位將軍請先入城,到得府中再說戰事不遲。”

一行人便從他,入進北城。

到得作為臨時指揮所的縣寺大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