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水車事宜,武長風幾乎沒怎麼參與。
專業的事情,還得專業人來幹。
只留下張衡協助調配人力資源等。
他則一心撲在建設新堡。
如今,水車完工。
武長風馬不停蹄趕來。
武長風提供了他們所需的材料與人力,特別是那製做水車承裝軸承木料,所需要一種粗長耐磨的硬木,武長風雖從四傾梁匪寨內拆了一批木料回來,但遠遠不夠。
最後還是透過周全宗,從李大勇那邊買了幾根粗長的老木料,花了他不少銀子。
有了這種硬木,又要開始製做水車輪葉,同樣需要大批的人力材料,張衡調動了新堡的男女,只是提供老匠支配。
其實論起灌溉,最好還是修渠建池。
在大明太平年節,北地一些村莊,除了水渠外,幾乎每村每堡都有一個到二個水池,用於解決人畜日常用水,甚至是生活用水。
不過建渠修池用費多,工程大,就算開鑿一個村莊用水的水池,有時甚至要修造幾年,耗資幾千兩銀子才能完成,而且每年的清淤淘池都不是筆小數目。
武長風暫時沒那麼多銀子可以揮霍。
先弄出來一個水車出來,將雜交水稻種下去再說。
這架蘭州大水車終於造好,體型龐大,高達十餘米,豎立在河槽邊顯得非常的壯觀。
當這天水車開動時,河邊可說是人山人海,不但新堡的軍戶們傾巢出動,就是附近的青陽村和其他村子的莊民都是聞風趕來觀看。
李安甲長也在其中。
他湊到武長風身前,頗為疑問:“賢侄,這水車大是大,但怎麼沒有騾子?能出水嗎?”
在他的印象中,灌溉都是使用灌井,當然也不可能用人力提水,必需建水車引水,而且還需要使用畜力來拉動,否則水車並不會轉動。
而在河渠中,水流並不是很大,如此尺寸的水車,怕是河水推不動。
武長風笑道:“這倒不必擔心,看看就是了。”
在眾人的屏氣斂息中,隨著張衡一聲令下,幾個工匠將河槽邊的閘門抽開,立時水車的篾織輪葉在河水的衝擊下慢慢轉動起來,龐大的水車越轉越快,嘩嘩的聲響,輪葉上的竹筒不斷將水倒入岸邊的水渠中,河水便不斷向前流去。
“真的能轉動啊!”李安甲長嘖嘖稱奇。
打破他的腦袋也想不通,那麼大的木軸還能在水流的帶動下轉動。
說是仙術也不為過了。
一片的歡呼,以老匠為首的一幫工匠都是感慨,有幾人還雙目含滿淚花。
或許,這架蘭州大水車是他們這輩子最出色的作品了。
畢竟,這可是裝配後世進入現代化工業才能有的軸承水車。
此後,這架大水車便成為新堡的一個奇觀,往後人談到新堡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架大水車。
……
人群中,武長風自然是非常高興,他慷慨地支付了那幫工匠們的工錢,同時還流露了招攬的意思。
現在是新堡起步的初期,最缺的就是人口。
只要有一技之長,有的是活幹。
單單這一個蘭州水車還不夠,他將要建設更多,將這片土地都恢復成良田。
而這群木匠都是心動,其實他們世代官匠,都沒什麼自由,平日裡也是飢寒交迫。
這裡待遇當然更讓他們心動,雖然這裡環境暫時還差了點,不過這又有什麼?只要能吃飽穿暖,到哪裡都是天堂。
而且,伙食那叫一個上乘,時不時還有新花樣。
最讓老匠等人念想的,還是有股藥味,但甜甜的可樂。
他們幾乎沒什麼商量,便齊齊跪下,恩謝武長風收留。
雖然加入墩堡,也意味成為士兵,但他們可以肯定,這裡絕對比其他生靈塗炭的地方要強多了。
武長風准許他們回家,攜帶妻兒老小遷進新堡。
等他們都回來後,安排好住所。
武長風又給他們佈置新任務。
主要目標便轉向那幾架灌井水車。
製做灌井水車的難度比大水車小得多,很快的,那五架灌井水車也是造好了。
武長風看過這種灌井水車,其實算是一種改進型的龍骨水車,造價在五十餘兩,引水後最大極限可以灌田二十餘畝。
武長風其實心中有一種更高效率的引水水車,那便是後世的管鏈水車,又稱“解放式水車”,由機架、錐形齒輪、鏈輪、鏈條、圓皮錢、水管和牽引杆等組成,同樣由畜力帶動。
不過這種水車技術含量大,那齒輪、鏈輪、鏈條幾部分就非常難造,有那功夫製造,還不如期待殺敵開寶箱更有可能得到配件。
而且需要鐵料多,耗費大,還是用這種大明灌井水車慢慢引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