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周全宗對於武長風的請求,那是二話不說,直接把軍械庫裡壓箱底的三眼銃全給批了。
要按大明軍械管理條例,這得先走十八道審批手續,要向許真大人備案,得到批覆才能劃撥,光是文書就能把武長風埋了。
但周全宗有種破罐子破摔,先給了再說。
而在武長風眼中,周全宗有點捨身為人了。
周大人深諳“人死債消”的官場哲學——反正自己病得只剩半條命,還等什麼許真大人批覆?
活脫脫上演了一出“臨終關懷式特批”。
等上面查下來,手續不對之時,周全宗可能已經病故了……
“對了,還有三眼銃,也給他們一些。”、
周全宗再出囑咐著。
親兵何貴不在多說話,記錄下來,準備調撥。
而武長風楞了半響。
三眼銃,又名“神槍”或三眼神銃。
由鐵或粗鋼澆鑄而成,外形看起來像是三個連在一起的竹節,每個竹節上都有一小孔,用於連線引線。
在上一世,南方的某些村莊還有老人會玩這玩意。
還有個接地氣的諢名:“驅雲霹靂炮”
據說,當陰雨連綿時,村子裡的人們常常會使用三眼神銃,以此來驅散雲霧,儘管不知是否真的有效,但至少能聽見它響亮的聲音。
武長風對其不是很懂,只是知道,這東西射擊起來好像比伺候祖宗還麻煩。
首先,將火藥填充到銃管內,接著將鋼球、鑄鐵塊、碎鐵砂等裝入,最後點燃小孔處的火繩,引燃火藥,使得彈丸被髮射出去。
而它的射程是三十步,也是最佳射程。
三十步也就不到50米。
不論三眼銃威力如何,對於騎兵而言,50米的距離不過是轉瞬之間。
可能等不到士兵裝填好火藥,敵人就已經殺到近前了。
明朝對於這種武器的態度卻並不積極。根據《明史》的記載,直到萬曆朝的末期,三眼銃在明朝的使用情況並不廣泛。
萬曆四十六年,錦衣衛鎮撫周仁卿和陳破虜揭示了一個事實,即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李如松看到遼兵只攜帶弓箭和短刀,對此並不熟悉火器的使用。
由於日本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使用火器,明朝雖然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但由於裝備的落後,還是造成了一些損失。
這東西說白了,在武長風眼中,完全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因為他的墩堡沒有三眼銃,全都是冷兵器。、
在這個時期,裝備熱兵器是趨勢,確實需要訓練槍兵。
但他更希望獲得另一種武器。
“大人,下屬斗膽問一句,有沒有鳥銃?”武長風試探性的問著。
鳥銃,又稱火繩槍,早在嘉靖年間就被引入中國,並在明朝工匠的改進下,被裝備了一萬多支。
在明朝抗擊倭寇和邊防守衛的過程中,鳥銃因其精度高、射程遠且威力不俗的特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鳥銃的缺點也不容忽視。
點火容易受到風、雨的干擾,點燃火繩需要保留火種並且維持時間短。
薩爾滸之戰中,由於雨雪天氣導致視線模糊,明軍使用松枝作為火炬,同時也能方便點燃火銃。
然而,後金軍隊看到火光,就知道明軍的位置,用弓箭進行攻擊,箭箭精確,導致明軍傷亡慘重。
點火對於武長風根本不是問題。
現在缺的是這種好兵器。
此時的周全宗捋著山羊鬍,道:“鳥銃不多……”
其實他不想給鳥銃。
這得驚動兵部備案,搞不好自己還沒嚥氣呢,彈劾奏章就先到了。
“我不嫌棄少。”武長風眼冒綠光,當即接話。
周全宗嘴角抽了抽,沉思半響,嘆息一聲:“給他。”
何貴揉揉太陽穴,點點頭。
隨後,張衡便和何貴去庫房領取物資。
屋內只剩下兩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