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殺敵爆裝備,富養童養媳

第55章 軍備

妥善處理完堡內的諸多繁雜瑣事之後,武長風便馬不停蹄地著手安排新兵的入駐事宜。

堡內預先建有軍營,其存在的目的便是為這些新兵提供棲身之所。

至於新兵們的家眷,婦孺群體交由高敏負責安排,而那些老弱的男性則暫時託付給唐禾安置。

同時,為了不讓自己被堡內瑣事纏身,武長風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權力下放。

他將生活生產以及家眷管理等事務,交付給這些日子以來在各方面表現出眾的人員,比如高敏、趙理等人。

當然,為了防止滋生腐敗,鄭秀娘也被委以重任,掌管銀錢。

畢竟,她是武長風的童養媳,在武長風心中,除了母親之外,鄭秀娘便是最為親近之人。

目前,目前,堡壘中的輕壯兵員數量已然達到三百七十人。

然而,經過嚴苛的訓練之後,最終是否能夠維持這一數字,一切皆還是未知數。

同時,將這些青壯士兵重新編成隊。

採用老兵帶領新兵的模式,以此促進新兵更快地成長。

還有選拔夜不收,當前只有兩個,這顯然遠遠不夠。於是,武長風將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張衡和熊冶,讓他們自行挑選合適的人選。

這夜不收,在大明無論是沿邊、沿海還是內地都有設定。

選用者大多是身懷絕技之人,他們有的能飛簷走壁,行動敏捷如猿猴,有的掌握著各種殺人放火的奇巧手段,甚至還有要求熟知天文且擅長斥候偵察的。

在軍中,夜不收的職責除了外出哨探敵情之外,還常常憑藉其高超的技藝以及對地理環境的熟悉,承擔著諸如燒荒、奇襲敵軍營地或是劫營等重要且危險的任務。

而在大明邊鎮,還有一種比夜不收更精銳的尖哨,這些尖哨,經常要遠出塞外,千里哨探敵情,在敵境內一呆就是數月,所行之地又都是人跡罕至的地帶,所以非機警矯健,有膽氣的人不可。

這些明軍中的夜不收尖哨,除了技藝高超外,很多人還精通幾門外語,比如上次從遼東投奔而來流民中,就有人精通蒙語,甚至還懂一些簡單的女真語。

這些人如果訓練好,對於武長風而言,無疑將成為一批極為出眾的哨探與情報耳目。

張衡和熊冶選了六個看上眼的新人,武長風有幸看過他們訓練他那幾個部下,不由大開眼界。

兩人那六個部下,連老兵在內,有三個犯有夜盲症,張衡二話沒說,就找了幾副雞肝,豬肝,還有幾隻活蹦亂跳的小蝌蚪讓三人生吞下去。

三人都是臉色發白,有些猶豫。

熊冶厲聲道:“我們夜不收軍士,時常在夜間前往各處哨探,往後也常被選用敢勇死士夜襲虜營,你們如晚上不能識物,又如何隨我出去刺探?”

強迫著三人將蝌蚪等物生吞下去。

後來那些小屁孩還編了順口溜:“要想眼睛亮,蝌蚪拌蒜醬”。

此後兩人便帶著六人神龍見首不見尾,常常不知前往哪裡去,武長風也放心地由他們那去訓練。

那些新人在老人的帶動下,學習站佇列隊很快。

而那些老兵,武長風也給他們加入了新的訓練內容。

武長風現在戰兵隊中只有刀盾兵,長槍兵,火銃兵三個兵種。

在那些老兵之中,他們在列隊組隊以及相互廝殺配合方面,已然具備了一定的默契。

新兵們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佇列十分差勁。

武長風親自下場指導,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耐心糾正。

在老兵看來,這就是浪費時間。

他們不懂,佇列都站不好,實則意味著有人對命令的執行存在偏差。

而將這種情況放大到戰場上,那可是關乎生死存亡的致命問題。

不管什麼時候還能保持嚴整隊形的軍隊那就是紀律嚴明的虎狼之師,反之就是烏合之眾。

所以,武長風不耐其煩,每天都訓練站列。

一站就是一個時辰。

武長風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對著面前的新兵們,扯著嗓子大聲喊道:“大夥都給我聽好了,今天本官招大夥前來就是為了要練兵。或許有人心裡犯嘀咕說練兵關我們什麼事?咱們只是屯兵,打仗那是戰兵的事,說這話的人可就錯了,打仗可不光是戰兵的事,它隨時有可能會落到咱們的頭上來!”

“現在,一個挨一個,左右保持一臂距離!動作快點,從這一刻起,誰也不許交頭接耳,要是誰敢再亂說話,可別怪我手裡的棍子不認人!現在,聽我口令,全體立正!”

開始時,佇列訓練可以說更是慘不忍睹,百多人的隊伍,歪七扭八,活像一條蜿蜒卻毫無章法的長蛇,而且連最基本的左右方向都分不清,亂成了一鍋粥。

看到這樣的情形,武長風也沒有太好的方法,後來武長風靈機一動,想到了不知道是以前從哪本書上看到的,說是後世清末民初北洋政斧訓練新軍時也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後來不知道是哪位軍官靈機一動,在士兵的左臂上幫了一條繩子,藉此來讓士兵分辨左右。

武長風決定依葫蘆畫瓢。

左臂綁紅繩的認作“左將軍”,右臂綁藍布的封為“右都督”

幾天之後,鞭子加呵斥之下,無論是新兵還是老兵,佇列水平大幅提升,漸漸有了後世軍隊的模樣。

如今,這些軍士對命令的執行堪稱到位,哪怕前方是臭氣熏天的糞坑,只要武長風不喊停,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跳下去,這般成效讓他頗為滿意。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