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現代大國

第77章 火繩槍

堡前南洛鎮粉條作坊長柳小二來了,他如今有了幾分氣場,畢竟管轄數百人制作粉條,不再像是之前一臉愁苦之姿。

“里長!”柳小二上來就要磕頭。

“粉條儲備如何?”魏昶君制止他的跪拜。

“粉條儲備約莫四萬斤,土豆種子留了八千斤,土豆留了兩萬斤,不過大家有點吃膩,更喜歡吃土豆粉條。”柳小二苦笑。

“吃膩正常,土豆雖然飽腹但經常吃很容易膩,等兩個月後紅薯出產,紅薯的口感比土豆好,並且紅薯藤和葉炒著好吃。”魏昶君鬆了口氣。

“吾甚期!”柳小二興奮無比,他現在一門心思期待糧食,恨不得拼命種地囤積糧食,糧食越多,他越是感到安全,數月前從陝西一路逃亡回來實在是餓怕。

柳小二走後,魏昶君走下鄉堡,從正面督視該堡。

陳良鎮鄉堡巍峨,堡牆光滑,居高而下之間有一股浩瀚,並且堡門預留了紅夷大炮射孔,城牆有半人高的鳥銃射孔。

可惜現在還沒有紅夷大炮,就連鳥銃都是少數量還沒有投入軍隊。

“需抓緊,紅夷大炮才是重中之重。”

魏昶君喃喃自語,大清為什麼能勝利。

其中最大一個原因不光是地主階級投效,還有是紅夷大炮和鳥銃的廣泛應用,這導致大清武器全面升級。

而大明,到處叛軍,鳥銃腐爛,毫無督管,完全無一戰之力。

崇禎十七年比拼的是鳥銃,火炮,佛郎機。

機炮和紅夷大炮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共生互補的關係。

如紅夷大炮,效能威力更勝佛朗機炮,但大炮重,移動運輸困難,只能作為定點火力支撐使用,而且紅夷大炮屬於前裝炮,射速慢,威力大,少數炮無法做到持續射擊。

佛朗機炮則較輕,一輛馬車即可完成運輸,可大規模佈置,有著機動,短射程突擊能力,但缺點是火力小,除非組成大規模炮群,不然敵人一旦拉開距離或騎兵快速衝鋒無法造成有效傷害。

鳥銃則是補平兩者缺陷,自洪武年前伊始,朱元璋便對火器極其上心,他籌建軍器局並於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年間的補兵隊伍每百人便有十名火銃手。

當時火銃分為兩款,分別是碗口火銃,直筒火銃,這兩種都射擊緩慢,但規模之下一樣能對敵人造成破甲範圍傷害。

嘉靖初期火銃兵更是達到了一萬多人。

只是嘉靖,萬曆,崇禎年間,整個大明朝像是科技停止,火器落後,購置葡人紅夷大炮,最終論於滅亡。

想到此處魏昶君暗下決心必須籌建一支——火繩槍軍火繩槍意味管型火器從手動點火轉向半機械化點火,也叫蛇杆火繩槍,構型火繩槍,每分鐘可發射2-3發子彈,射程為160-200米。

如果讓一百人兵卒裝配火繩槍,一百人一分鐘可同時發射近三百子彈,這對於韃子輕騎完全是覆蓋射擊,當靶子一樣橫掃。

然後配合佛朗機炮的中近距離轟擊破壞敵人陣容,紅夷大炮遠距發射破壞敵人心理防線,能夠形成炮火初級覆蓋,加上輕騎遊走,紅袍軍衛刺裂,完成陣容推進,哪怕在野地也可以和韃子進行野騎對轟,陣地對壘!

火繩槍太重要,火繩槍在明朝末年曾經閃耀一時,但而後煙消雲散,因為大明朝沒有真正的官員,真正工匠,專項資金前來批次研發。

大明有的只有數不清的貪官汙吏,自上而下的剝削跋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