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從“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中領悟團結之道」
「吾以為,當屏四患,崇五政!」
魏昶君回答其三這是開題,類似先點名原因,然後以儒家道德說明問題,之後開始進行破題。
該破題採用了西漢初年陸賈應時作《新語》該書,昔日班固都推崇《新語》甚至在《漢書·高帝紀》言,“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
魏昶君以粗述存亡之徵來回應東漢末年和秦朝類似,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而後魏昶君開始破題。
「吾破題為」
「所謂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
「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
「四者不除,則政無由行矣」
「俗亂則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謂四患」
這些內容指的是東漢的弊端是什麼,魏昶君以《新語》指出問題而後破題:「吾伏願大明千秋萬代,然需知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所謂文人自當握道據德,席仁杖義,大道無為」
魏昶君破題就是說問題,勸說如何他是漢朝的臣子,就應該開始仁德起來,開始減少一個個錯誤的政策。
同時他還開始宣傳政治哲學理念,從《新語·道基》說「吾本源是以君子握道而治,據德而行,席仁而坐,杖義而強,虛無寂寞,通動無量」
這是誇讚一旦帝王按照這種方式治理國家,於是百姓和文臣便會仁德,璀璨。
於是聖人便會——聖人懷仁仗義,分明纖微,忖度天地於是各路臣子都將——仁者道之紀,義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魏昶君破題來自現代明史學家全部隊伍,該破題無比敏銳,透過指出危而不傾,佚而不亂的社會家狗,呼籲帝王當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最後點題!
這是最後一道,很重要,也就是點名你的破題態度來自哪一位聖人。
魏昶君思索答案。
開始繼續寫下——「孔子遭君暗臣亂,眾邪在位,政道隔於三家,仁義閉於公門」
「然此乃錯矣,當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因天時而行罰,順陰陽而運動」
「持天地之政,操四海之綱,屈申不可以失法,動作不可以離度」
魏昶君首先隱晦的說不能學習孔子,如果這個國家亂了,那就藏起來等待清明這是錯誤的,所以要學子荀子和孟子,採用尊儒術而不罷黜百家的儒法合治思想,合乎法度,取信於民,達到天下大治至道。
最後開始結尾,類似現代高考作文一樣,進行一個收尾。
「正可謂是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
噠——放下毛筆,等候痕跡變幹,魏昶君遞交了試卷,扛著被褥走出去,整整做題一天,疲憊的厲害。
貢院外,王旗早在等候。
而彼時貢院內,試卷臺上,一張張剛被交上來的試卷內,魏昶君的試卷為滿了學正,考官,文書等一行人。
所有人驚歎念著破題之道。
馬柏烸學正忽然眯著眼睛,一拍桌面:“好!”
其餘學正紛紛不敢語,誰不曉得馬柏烸的岳父是莒州同知,該官職是該州二號人物,從六品,是知府的副職,主管轄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該官職類似一箇中級市的副市長!
馬柏烸忽然想到,若該試卷是自己兒子所做該多好。
他查閱了做題人,不過是蒙陰山民的孩子,叫什麼魏昶君,此人毫無背景,這等人也配一鳴驚人?如今的大明朝不需要出現張居正這等天才。
不如換了試卷。
馬柏烸思索,他的孩子剛八歲,如果配上這試卷,在整個青州乃是山東都一鳴驚人,世人誰不是馬家出天驕健兒。
至於這山民小子,給些錢財和官職,若要還好,若不要。
馬柏烸閃過殺意,若魏昶君這山民小子不識相,那就讓他消失於無名深夜,自此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