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分封制度是個好制度,咱不能廢除。
而你,也是個有大才之人,咱萬不得已不忍心殺害。
你覺得二者難以兩全,是因為你沒有想到兩全之之法。
誰說分封藩王,就必須要將藩王分封於我大明境內了?今後,咱也可以把咱的兒子們,還有咱的孫子們,給分封到我大明之外的地方去嘛。”
朱元璋望著道衍,說出了他的解決之法。
對於藩王存在的危害,他在上輩子的時候,其實已經預料到了一些,尤其是在標兒去世之後。
但標兒去世太過於突然了,他那時的年紀又太大了,朱允炆這畜生的年齡又太小。
先前所有佈置都是圍繞標兒做的,朱允炆這狗東西根本就把控不住,很多都需要進行緊急更改。
尤其是那眾多的驕兵悍將,朱允炆根本就壓不住。
藉助藍玉案進行了一番大清洗之後,已經沒有辦法再接著對兵馬下手,更沒有辦法對領兵的藩王下手。
因為,自己只是怕朱允炆壓不住軍中刺頭,為了大明江山不得已而進行了一番必要的清洗,並不是真的將這支自己親手打造出來的無敵之師,給徹底毀掉。
在那個時候,要是再強行動藩王的軍權,真的會出大問題。
所以自己透過其餘的一些辦法,儘可能的進行了一些不傷及根本的制約。
後面的事情,證明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了。
不論是老四之後,眾多宗室被當豬養,還是說每年供養宗室的驚人開支,對於在現代時第一次看到這些訊息的朱元璋而言,都是極其震撼,繼而又痛心疾首的。
上輩子的時候,他是真的沒有想到,到了後來,他的子孫居然能有那麼多!而在知道了這些後,他很長時間都在考慮,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非常好的解決這件事情。
最簡單的做法,自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廢除掉藩王分封制度。
但朱元璋卻不想這般做。
如此做,對於自己的其餘兒孫,又何其不公?自己當了皇帝,長子長孫這些在今後當皇帝,其餘子孫就得被當豬養嗎?關鍵是,真的當豬養,到了後面數量一旦龐大起來之後,國家財政根本就供養不起。
以至於許許多多的子孫後代,也過的極其悽慘。
好在現代資訊發達,視野更是前所未有的開闊。
結合著種種,朱元璋還真就想到了一個,在他看來兩全其美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他與道衍所說的,藩王外封。
朱元璋永遠忘不掉,第一次在現代看到世界地圖時的強烈震撼。
原來,在大明,在華夏之外,還有著極其廣闊的世界!原來,真的算起來的話,大明也只是世界的一隅而已。
外面極其廣闊的土地,也並非都是蠻荒之所。
很多都是極其富裕的。
當然,就目前而言,許許多多的地方,和大明比起來,論起文明和財富,也確實能稱得上一聲蠻荒。
但朱元璋卻已不再嫌棄,反而覺得這些蠻荒之地,處處都冒著燦燦的金光!因為,除了文明之外,那些地方金銀寶石,銅鐵等諸多礦產,諸多的物種,乃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運用的好了,都能給大明帶來無限的可能。
後來那些不曾被自己看到眼裡,且被只會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給打成驚弓之鳥,稱他們為上帝之鞭的地方。
之所以能夠有那麼快的發展,在後來一舉超越華夏。
他們所謂的地理大發現,以及接下來進行的殖民掠奪,還有殖民統治,讓他們從海外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完成了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其中取得了極其重要、乃至於是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等情況下,朱元璋又焉能再輕視海外?
而大明又不可能,真的將全球都納入到大明的直接統治之中。
那麼在這等情況下,把自己的兒子們給分封出去,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是符合自己大明國情的政策。
既可以解決藩王內封所引發的,種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又可以配合著今後自己所推動的海外政策,成為大明走出去,並給全球帶去華夏之光的一大組成部分。
不僅是自己兒子,今後真的開始推行了之後,朱元璋還準備將之行成定製。
朱家子孫,需在外封王。
至於一些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或者是不願意離開大明這個安樂窩,到海外去拼搏的子孫,一律不得實封。
也就是隻有一個王爺的名頭,卻沒有相應的權力,就更加不要說是三護衛和封地了。
今後在實際執行之中,雖然還會出現各種問題,但在整體上,卻是可以的。
至少要比原來的分封,好上太多。
也正是因為早就提前想到了這個做法,朱元璋今日見道衍之後,才會一步步把道衍往這上面引。
最終把道衍徹底逼到牆角,然後再把這個辦法說出來,猛插道衍一刀,準備把道衍的道心給幹破碎。
道衍這傢伙,一直想著等天下大亂,他好輔佐人造反。
就今日之所見,以及透過史書對他的的瞭解,想要讓這個聰明人拋掉造反的執念,為自己所用,是非常困難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斷絕他最後的希望,將他的執念打的粉碎。
如此,才能破而後立,放下執念,重獲新生,把他的聰明才智,給用到大明的建設中來。
為大明發光發熱。
而方才一直說不可能,目光堅決的看著朱元璋,絕對不相信朱元璋能想出別的好主意的道衍,此時卻直接呆愣住了。
竟是比不久的之前,朱元璋望著他,直接說破他心中埋藏最深的,想要伺機造反的秘密,還要更加的震撼,更加的不堪!武英殿內,隨著朱元璋聲音的落下,陷入到了死一般的沉寂裡。
望著那直接變成了木偶一般的道衍,朱元璋心中升起了一抹自得,道衍這種聰明人又能如何?面對自己這種從現代歸來的留學生,依舊不是對手。
話說,或許和上輩子因為半路才開始接觸,開始學習,在真正的讀書人,尤其是有本事的讀書人面前時,總會不自覺的產生一些自卑有關。
朱元璋如今留學歸來,也比較喜歡看這些讀書的聰明人,被自己憑藉著帶回來的東西,給驚得目瞪口呆的模樣。
只能說,這屬於一點人之常情的惡趣味了。
武英殿內的安靜,一直持續了很久。
不知何時,道衍才算是逐漸的回過神來。
說是回過神來,其實神情還有著諸多恍惚。
望著那已經,不知道低頭批改了多久奏章的皇帝,臉上眼中盡皆震動,乃至於是有些駭然了。
一個人究竟是需要聰明到什麼程度,才能想到這等辦法?
這等在自己看來,根本就是無解的死局,竟然就這樣,被皇帝輕飄飄的一句話給破開了?這……這還是人嗎?
以往,道衍一直覺得劉伯溫是天下第一等的聰明人,他只和劉基差了一點點的身位。
但現在,他才知道自己錯的有多離譜!
自己小覷了天下英雄,更加小看了這個取得天下的雄主!
這才是天下間第一等的聰明人!可惜在此之前,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自命不凡的人,都還看不上這位雄主。
覺得朱皇帝哪怕取得了皇位,成了皇帝,坐了天下,卻也依舊難掩他放牛娃的出身。
覺得在學問,在見識,在治理國家等諸多方面,皇帝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等人的。
此時真的和皇帝相見,從皇帝口中聽到這些之後,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和皇帝之間的差距。
才能越發清楚的認識到,高啟之前彙集那麼多人,上躥下跳,各種對朝政指指點點,冷嘲熱諷,自以為是的指點江山,有多麼的無知,可笑,像是一隻猴子一樣。
也越發覺得高啟死的不冤!“陛下,小僧服了,這世上竟真的有這等辦法,是小僧之前坐井觀天了。”
如此神色複雜的站在這裡好一會兒,道衍突然對著朱元璋行禮,說出這話來。
只是,在說這話時,他滿心滿口都是苦澀。
因為這代表著,他這麼多年的堅持,一朝之間轟然崩塌!代表著他執念的破碎。
皇帝將他最後的一絲念想,也徹底的給斬斷了,斷的是那般徹底,不留絲毫餘地。
此情此景下,他的心裡又豈能好受?朱元璋聞言放下硃筆,抬起頭來,看著那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樣道衍,開口正色相詢:“輔佐人造反的事,這輩子你是沒指望了。
如何?可願意入朝為官,在這廣闊天地上,好好施為一番?”
道衍聞言沒有立刻回答,沉默了一會兒後,竟是再度出人預料的搖頭拒絕。
“可是因為學了屠龍術,卻沒有辦法屠龍,覺得異常遺憾,心中不甘?”
道衍神色一怔,先是搖頭,復又點頭。
“心中確實不甘,陛下收拾河山著實太快了,等小僧學成出山,陛下您已經問鼎天下。
沒有了小僧的用武之地。
否則陛下的開國功臣裡,須得有小僧一席之地。
但小僧學的不是屠龍術,只是扶龍術。
屠龍術過於神秘,一直都處於傳說之中,只聞其名,卻不知其實……”
“這屠龍術咱倒是知道。”
朱元璋話一開口,道衍再度怔住,繼而猛地抬頭,三角眼直勾勾望著朱元璋,似要冒出光來!
他聽到了什麼?屠龍術?居然是屠龍術?!皇帝說他居然知道屠龍術?!
原本因為朱元璋說出藩王外封,而斷絕了幾十年的念想,一時間道心崩碎,只覺心灰意懶,索然無味的道衍,這個時候瞬間就支稜起來了!且不顧儀態的這般直勾勾看著皇帝。
真不怪他有這般的反應,實在是從朱元璋口中說出來的屠龍術三個字,對他的衝擊太大了。
想他道衍為何在天下平定的年月裡,還要一直堅持理想,想要抓住機會,輔佐人造反,再來個改朝換代?
不就是因為學了一身的扶龍術,沒有了用武之地,覺得異常遺憾嗎?而屠龍術又是不知道比他所學的扶龍術,高了多少的學問。
就連他那神秘莫測的老師,對於屠龍術,也僅僅只知道一個名字而已。
並且還說過,很有可能屠龍術本身就只有一個名字而已,屬於不可能存在人世間的學問。
道衍學成出師,這些年來見識越來越多,思考越來越多,也不止一次的琢磨過屠龍術。
卻是越琢磨,越覺得自己老師說的很對,這屠龍術應該就只有一個名字而已,人間根本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學問。
可哪能想到,此時他竟然聽到,有人說知道屠龍術!
而且說這話的,還是大明的開國皇帝!這如何能讓他平靜?
他沒有直接衝到皇帝身邊,拎著皇帝的龍袍領子,前去詢問屠龍術的事,已經是他最大剋制的結果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