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歸來的朱元璋

第92章 得知真相,眼淚流下來

“咱準備裁撤行省。”

文武百官等待著散朝之時,朱元璋的聲音響起,說出來的話卻不是散朝。

正滿心歡喜的胡惟庸,已經開始行禮,準備帶百官退朝。

行了一半之後,卻忽的愣住,僵在了當場。

不是……皇帝說的啥?

要裁撤行省?不僅僅是他,朝堂之中的其餘眾官員,也都是齊齊一滯,有被皇帝說出來的話給驚到。

這次的案子,關行省什麼事?

怎麼突然間就扯到了行省上面了?

而且,還下手這麼重,開口就要裁撤行省!這可是行省啊!

朝廷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府,每一處都至關重要!

收稅,政務,軍隊,刑罰等諸多事情,都需要行省來完成。

可謂是責任重大。

結果現在,皇帝上下嘴皮這麼一碰,就要把行省給裁撤了。

這是要幹什麼?不過日子了?自斷手腳也不是這麼斷的啊!

“上位,這……怎麼就要裁撤行省了?臣愚鈍,未能體會上意……”

呆愣之後,胡惟庸忙望著朱元璋行禮,顯得小心的詢問。

胡惟庸是真的懵,因為這等極其重大的事情,皇帝事先一點口風都沒有透露。

他這個丞相都被瞞的死死的。

此時直接就在朝堂上宣佈,這如何能讓他好受?

這可是行省啊!

中書省對地方控制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結果現在,皇帝竟說裁撤就要裁撤,這怎麼能行?

其餘諸多人,也都豎起耳朵仔細聽,想要看看這皇帝又要弄什麼么蛾子!

怎麼突然毫無預兆的,就整這麼大的動作。

“行省咱看著不太好,琢磨過來琢磨過去,都覺得不太合適。

行省管的太多了,財政軍司法這些全都一肩挑,容易尾大不掉,不利於朝廷對地方上的管理。”

朱元璋倒也乾脆,直接說出了他這樣做的原因,當然,最根本的、想要透過裁撤行省來先削弱一下中書省的想法,他是不會說出來的。

“上位,行省存在由來已久,且經過上位的不懈努力,也和元朝的行省有了很大區別。

有行省在,很方便朝廷對地方進行治理,若是行省不在了,只怕……”

今日發生了這一連串的事情,可謂是驚心動魄,極為耗費心神。

就連胡惟庸,都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

他是真的不想再和皇帝唱對臺戲.和皇帝對著來,太恐怖了。

總讓人感覺九族在鬼門關前來回的晃盪。

這個節骨眼上,皇帝說出來事但凡小一點,他多餘的話都不會多說一句,立刻就會高呼皇帝聖明,把這事給趕緊透過了,立刻散朝。

這破朝,他現在是一個呼吸都不想多上。

可皇帝現在,卻要直接裁撤行省啊!他這裡又怎能一聲不吭?硬著頭皮也得上啊!

“不會。”朱元璋搖頭。

“咱裁撤了行省後,又不是不在地方上設機構,對地方徹底不管了。

相反,咱如此做,就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

“那……不知上位準備用什麼來取代行省?”

胡惟庸出聲詢問,準備先問清楚情況了,再根據情況決定接下來自己的行動。

“這事情倒也簡單,咱準備設立三司,取代行省。

分別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專管民政事務,包括財政,土地,戶口,錢糧,官員考核等。

設左右布政使,為正二品,為本布政使司內最高行政長官。

提刑按察司,設按察使一人,管理刑獄。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掌管軍事。

長官有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

三者互不統屬……”

朱元璋張口就來,把地方三司這些說與眾人聽。

這些畢竟是他在上輩子時做過的事,從洪武九年設立開始,就一直使用。

他自然熟悉。

上輩子廢除行省,設立三司也是趁著空印案發,才按著中書省的脖子進行放血。

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自己的這個決定還是很明智的。

三權分立,直接挖了地方上成為藩鎮割據的根子。

而且還在不小程度上,削弱了中書省的力量。

為後面廢除中書省,減少了很多的阻力。

在廢除了中書省後,自己也將布政使從二品降為了三品。

既然上輩子證實了這些手段非常有效,那此時重新來過,朱元璋肯定不會錯過。

將會在此基礎之上,儘可能的做出一些最佳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嘛。

這都啥玩意?皇帝怎麼說起來還一套一套的?

當真是亂改一氣!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哪裡有行省簡潔明瞭,叫起來順耳?胡惟庸聽了皇帝的這些話後,立刻就在心裡對皇帝說的這三司進行了一番強烈批判,鑑定為狗屁不通的玩意。

當然,之所以如此反應,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叫法拗口。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胡惟庸已經確定了,朱元璋的這些做法,將會大大損害中書省的權力。

降低中書省對地方上的影響力。

行省權力一分為三,丞相再想如同之前那般輕易的控制地方行省,可真沒那樣容易。

畢竟以往只需要搞定一個人就行,現在卻需要同時搞定三個人。

這難度增加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同意,堅決不能同意!

“上位,行省從設立到現在,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

能令政令暢通,各種事務處置起來也及時,能很好的溝通朝廷和地方……

至於說尾大不掉之事,臣覺得不可能發生。

現在距離唐末都多少年了,經過宋朝不遺餘力的壓制,改變,風氣這些早就發生了改變。

不可能再如同唐朝那樣,出現地方上藩鎮割據的事情了。”

胡惟庸斟酌著言辭,出聲分辨,想要把皇帝這不靠譜的念頭給打消了。

朱元璋搖頭:“還是要相信制度,不能太相信人心。

豈不聞身懷利刃,殺心自起?唐朝將地方上財政軍這些權力,一股腦的給了節度使的時候,不也一樣覺得地方上的人,不敢造反作亂嗎?可結果又是如何?咱活著的時候,這地方各個行省自然不敢亂來。

可是等到咱去世之後呢?

等到咱大明再過個一百年呢?又會變成什麼樣子?真就個個都是忠臣,就沒有手握財政軍大權於一手的人,想要學習安祿山?”

朱元璋這一番話,說得胡惟庸又想要冒汗了。

他是真的沒有想到,皇帝居然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把話說的這般直白。

並且還毫不避諱的,說他死了之後的事。

這等直來直去的打法,令胡惟庸一時間有些招架不住了。

“上位,這等事情肯定不會發生的。”

胡惟庸顯得有些著急道。

朱元璋搖搖頭:“會不會發生,你說的不算,咱說的也不管用,得用事實說話。

事實就是有著唐朝的前車之鑑,行省的權力咱必須進行拆分。

與其提心吊膽,去賭人心,賭國運,不如直接從制度上,將憂患消滅於萌芽狀態。

如此才最是穩妥。”

胡惟庸聽的心塞,只覺得這一年來,皇帝是越來越難伺候了。

嘴巴也能說,很多的問題上,都能抓到關鍵的地方,一針見血。

讓人不好反駁。

他暗自吸一口氣,換個方向繼續勸說皇帝。

“上位,這分設三司確實有不小的好處,但壞處也一樣不小。

三司分立,互不統屬,那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三司相互配合著才能做時,又該如何處置?誰來拍板,誰聽誰的?必然會嚴重的耽誤政事。

導致地方上相互推諉扯皮。”

證明不了自己支援的好用,那就去攻擊自己反對的是垃圾。

這是辯論之中的一個常見手段。

朱元璋並不意外,他點了點頭道:“這點你說的倒不錯,確實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過,兩害相權取其輕,相對於地方尾大不掉,這點害處還是能忍受的。

再說,如今除了邊地還有一些戰事外,眾多地方都安穩了下來。

只要不打仗,其餘的都算不得太大的事。

而今大明進入戰後的發展時期了,戰時的一些機構,一些做法,該調整的也得進行調整了。

不然就會適不了大明的新情況,阻礙大明的發展,不利於開展工作。”

嗯?皇帝又在說怪話了?不過,雖然比較怪,但再仔細琢磨琢磨,又讓人覺得非常貼切。

胡惟庸其實也是挺認同皇帝的說法,這件事真的算起來,皇帝這樣做對於朝廷,對於皇帝而言才是最合適的。

可這不是不符合中書省的利益,不符合他這個丞相的利益嗎?

所以,該反對還是要堅決反對。

當下便準備接著反駁,但朱元璋這次,根本沒有給胡惟庸開口的機會。

“而且,今後真的有什麼大事,需要三司一起配合著做了,朝廷這裡還可以派遣專人下去巡撫一方,統領三司來做事。”

這話一說,胡惟庸頓時啞火,即將出口的話,都給硬生生憋回去了。

狗皇帝這絕對是蓄謀已久了!

連巡撫這等辦法都給想好了。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地方相互扯皮的好辦法。

關鍵巡撫還可以不常設,需要的時候設立,問題解決後還可以把巡撫給撤銷了。

三司加巡撫,將會讓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增強,又能有效避免地方尾大不掉的情況發生。

皇帝的這一招,著實是高。

“咱在這裡與恁眾人多說一句,身為朝廷官員,吃著百姓交納的民脂民膏,那就要為百姓,為國家多考慮,多辦事,辦實事。

要想著怎麼做才能讓國家富強,讓百姓的生活變好。

而不是隻想著自己的官位,滿肚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國家,置於百姓之上。

你得對得起你的官位,對得起你身上的這官袍。

不能文官身上繡飛禽,武將官袍上繡走獸,就它孃的真成禽獸了!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這等行為要不得。

誰要是敢這般,今後就休怪咱把刀子砍到你和你全家的腦袋上!

不信邪的大可以試一試!”

朱元璋的聲音不自覺就高了起來,說到後來,雙手按著桌子,身體前傾。

像是一條冷漠的巨龍,自九天之上探頭,攜帶天地之勢,擠壓下來,氣勢逼人,令人膽寒,幾欲窒息!

百官恐慌震怖,一些人更是心跳的如同打鼓一般。

原以為今日之前所遭受的那些,就足夠讓人為之恐慌的了。

哪能想到,在一次性處理了那麼多人之後,皇帝居然還不肯善罷甘休。

竟在此時說出這等驚人之語!

“若是再加上巡撫的話,那廢除行省,設三司就不會出現什麼大亂子了。

的確要比行省更好,臣附議。”

在這百官噤聲的時刻裡,丞相胡惟庸一臉正經的贊同皇帝廢行省設三司的做法。

皇帝連文武成禽獸,連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這樣的話都給說出來了。

就差指著鼻子說他胡惟庸別私心太重,為了一己私利耽誤了國家大事了。

在這等情況下,他還能怎麼辦?只能滿腔赤誠的高呼皇帝聖明,把這個事給透過了。

當然,之所以會這麼快就敗下陣來,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皇帝攜空印案子之威,直接輾壓下來,連半口喘息的時間都不給人留。

一個空印案子下來,把無數官員都給牽扯了進去,許多人都還是一屁股屎沒有擦乾淨。

在這等情況下,又有誰敢在此時,就這個事情和皇帝強硬到底?不然別的藉口都不用多找,接下來開始嚴查空印案子的時候,稍微把關嚴點,就能合情合理的把人給處置了。

只能說,狗皇帝太陰險了!專門挑這個時候發作!讓人無法與其抗衡。

“廢行省設三司這件事,由太子牽頭督辦,中書省,各個行省,以及朝廷各部配合,要儘快盡善盡美的落實。

別有人不知死活的在裡面使絆子,非暴力不配合。

這是一件關我大明根本的大事,容不得有半分的馬虎!

容不得任何的蠅營狗苟!”

朱元璋目光威嚴掃過眾文武。

滿朝文武盡皆俯首,紛紛出聲應是。

“退朝!”

把這事敲定之後,朱元璋幹勁利落的起身退朝。

聲音落下後,人已經朝著後面而去了,很快就消失在了眾官員眼中。

華蓋殿眾官員,聽到散朝的話,又見皇帝離開,一個個如蒙大赦。

當下便在胡惟庸,以及徐達的帶領下,從華蓋殿中退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