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歸來的朱元璋

第101章 夭壽了,皇帝居然漲俸祿了!

朱元璋毫不客氣的將之一口應下。呸!真不要臉!

胡惟庸暗中猛呸了一聲。

要過飯的人,臉皮果然夠厚。

明明是劉伯溫給出的主意,非要說是他自己想的。

同時對於劉伯溫也越發的警惕起來,充滿敵意。

皇帝連自己這個丞相都瞞著,面對自己旁敲側擊的詢問,都不肯把出主意的劉伯溫給透露出來。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皇帝對劉伯溫有多信任。

再想想劉伯溫能和皇帝解開誤會,全都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後,胡惟庸就更加的心塞了。

“上位,不知這考核由哪裡負責?”

忍住心裡的罵罵咧咧,胡惟庸問出來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六部和御史臺,把所屬官員應該辦的事,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之上。

由六部和御史臺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

聽到這個回答後,胡惟庸鬱悶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六部都歸於中書省管,讓六部負責績效考核,就等於是讓自己這個執掌中書省的丞相來負責。

這樣的話,自己手中的權力將會進一步的擴大,官員們更加敬重服從自己這個丞相。

畢竟考核的大權,在自己手中握著。

他們中又有幾個人敢和自己唱反調?至於不受自己控制的御史臺……

御史大夫陳寧,實際上可是聽自己話的。

等於從六部到御史,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本賬簿,一本御史臺、六部留底。

一本中書省拿著。

另外一本送到咱這裡來。

六部和御史臺,每完成一件就登記一件,完不成的也需要如實登記。

否則論罪處罰。

中書省可以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議處。

咱這裡進行最終核實,對中書省,以及六部,御史臺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

朱元璋隱晦的看了一眼胡惟庸後,又出聲做了補充。

誰掌握了考核權,就是掌握了對官員的們的生殺大權,天然就能讓無數官員俯首。

那麼權力自然而然也就來了。

這樣一個大的權力,他怎麼可能會留在中書省?

尤其是留在丞相手裡。

中書省跟著打打下手,做些輔助工作還行,至於這真正的大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最為合適。

唯名與器,不可假人。

他弄績效考核,可不是為了給胡惟庸攬權的。

胡惟庸微不可察的怔愣了一下。

不是,合著自己方才是白高興了?皇帝這是幹什麼?事情交給六部和中書省來做不就行了,還費這事幹什麼?皇帝來做最後的稽核,只這一個做法,就把考核所帶來的好處,拿走了至少八成!“上位的考慮自然是極好的。

只是上位日理萬機,而考核官員這事,有很繁瑣,很複雜。

上位要是負責最終核查的話,臣有些怕上位過於勞累了,身子吃不消……”

胡惟庸決口不提權力的事,話裡話外,都是對朱元璋這個皇帝滿滿的關心。

朱元璋渾不在意的搖搖頭:“這個胡相不用擔心,咱別的或許不好,這身子,這精神頭,好的不像話。

再多幹點也不是問題。”

胡惟庸登時無言。

皇帝這話說的是真不假。

皇帝簡直不是人,比驢都能幹,一天天的就跟它孃的不知道疲倦一樣。

諸多事都要親自過問,每天還要處理諸多的政務。

就這還有時間去練拳,去學習,想方設法的弄些刁鑽主意,去坑害官員。

且還不耽誤他生孩子。

兒子女兒一個接著一個的往外冒,跟生豬崽子一樣。

自己一向覺得自己的精力就遠超常人了,可和皇帝一比,還是差的太遠。

跟著皇帝的步伐走,常常被熬的扛不住。

關鍵是,自己可比皇帝小了足足八歲!

胡惟庸絞盡腦汁,竟是想不到怎麼反駁皇帝,把考核官員的權力,留在中書省。

只能強忍住滿心的鬱悶說皇帝聖明。

“上位,考核官員是從今年開始,還是明年開始?又該制定什麼樣子的考核標準?”

“自然是今年就著手進行。

時間雖然倉促了點,但也能找找經驗,透過實踐發現一些問題,並及時進行調整。”

朱元璋回答理所當然。

“至於考核的標準,首先要制定一個最低標準出來。

比如能不缺勤,能把朝廷安排的事情給完成了,不說多出彩,最起碼能把事情給做了,這就算是完成了最基礎的標準了。

就能得到一筆相應的績效獎金。

在此基礎上,可以一級一級的提高標準,和細化標準。

相應的,每一級都有著相應檔次的績效獎金……”

朱元璋在這裡說著他所考慮的,績效考核的標準。

對於官員的工作情況,是必須要考核的。

不進行考核,這些人不知道會無法無天到什麼程度,會把好好的政策,執行的多爛。

朱元璋現在,相信制度要比相信人心更多一些。

人心實在是太複雜了。

雖然有句話叫做好的制度,也需好的人來進行執行。

但若是沒有一個好的制度,那連想要執行,都找不到可以執行的東西。

所以,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了獎勵幹得好的官員的依據的同時,也能有效的對各級官員進行監督。

督促他們勤政。

儘可能讓的讓他們不要瞎胡搞。

上輩子的時候,自己也曾意識到需要對下面的官員進行監督,和考核。

所以會不定時派遣人,隨機到一些地方去檢查。

被稱之為京察。

只不過這種檢查,力度終究還是小,且每次涉及到的部門也少。

難免會讓很多人心存僥倖。

這種開國之初,自己的做法一直持續了近百年,才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天順八年時,開始規定,京察制度每十年固定來一次。

到了後面,覺得十年一次時間間隔太長,所以到了弘治十七年的時候,改為了六年一次。

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這個因為挑戰文官,不僅落水而死,且死後還被各種黑的子孫時,覺得六年一次大考核還是太短。

於是在對京官六年的固定考察裡,又把不定時考察給加了進去。

地方官則三年一次大考核。

一直到張居正當內閣首輔,推行考成法,大明對於官員的考核,終於大成。

張居正也正是透過考成法,控制六科,又以六科控制六部,乃至於控制天下官員。

手中掌握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權柄。

透過考成法,提拔了一大批擁護新政,能幹事的官員出來。

也極大的打破了官員升遷任免,論資排輩的一大陋習。

讓真的有能力,敢做事的人可以更容易走上高位。

同時也清理了一大批的蛀蟲。

據記載,十來年的時間裡,差不多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官員,透過考成法進行處罰或罷免。

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利益,張居正自然落不了好。

不僅死後被清算,家人或是被逼死,或者是被流放而亡,張居正也差點被開棺鞭屍。

同時,各種小作文也是滿天飛。

把私下建立皇宮般的宅子,養無數佳麗在其中供自己享樂,出行誇張到要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我非相,乃攝也之類的東西,都給整了出來。

變革者歷來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從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張居正都是如此。

觸動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

如今,朱元璋決定一步到位,六年,三年都太長了。

必須年年考核,乃至於每一季都考核。

將之行成定製。

他倒是不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有本事就造反。

沒本事就得按照自己的規定來。

多來上一些年,把那些渾水摸魚的都給淘汰下去,讓透過考核的人越來越多,居於高位。

再把自己家標兒,還有大孫子雄英培養好。

確保繼任者能按照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那這事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不會人亡政息。

……

返回到中書省,坐在紅木桌案前,周圍沒了什麼人後,胡惟庸的一張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

顯得無比難看。

狗皇帝越來越過分了。

這等考核加績效獎金的制度一出來,尤其是最後說的那句,由皇帝負責對中書省以及六部,御史臺的工作進行核查,直接就奪了中書省很大的權柄。

劉伯溫該死!當真該死!

自己不過是之前對他動了一下手而已,也沒有真的把他怎麼著。

他何至於頻頻對中書省下此辣手?

這狗東西,自己必須想辦法將之除了!

……

“阿嚏!”

誠意伯府,拿著一本書在看的劉伯溫,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

這已經是今天他打的第二十三個噴嚏了。

使勁的揉揉鼻子,劉伯溫找了一條毯子裹在了身上。

並讓人熬一壺蔥薑茶來喝。

他覺得,自己大抵是病了……

……

華蓋殿,金漆龍椅之上的朱元璋,對前來上早朝的百官,說了獎金之事。

確認皇帝這話為真後,百官瞬間不淡定了。

發出一陣兒蚊蠅一般的嗡嗡聲,透露著諸多的振奮。

一些人甚至於都要落淚了。

皇帝終於開眼了,終於幹了一回人事!朱元璋等眾人振奮了一會兒後,就把績效考核與績效獎金掛鉤,以及相應的考核規定說與百官。

毫無疑問,又是一陣兒的嗡嗡聲。

不過,雖有一些嗡嗡聲,但有著大額獎金這根大蘿蔔在,倒也沒有什麼聲音明確的進行反對。

考核這件平日裡挑動無數人神經,絕對不好透過的事,今日很容易就透過了。

和朱元璋一開始的預料,沒差多少。

朱元璋心情很不錯。

不過他也知道,考核之法難的不是透過庭議,而是後面的執行。

那才是挑戰的真正開始。

不過,他有信心戰而勝之,且看誰的手段高明也就是了。

如此想著,便又宣佈了一件事。

一件讓徐達魂牽夢繞,一旦用出,絕對能徹底覆滅北元王庭的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