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孫稚為洛陽留守,讓侯景鎮守金鏞城後,李爽率軍離開了洛陽,回到了關中,到達了他最為忠誠的長安城。
與洛陽相比,長安就是一座土城。
這並不是貶低,而是事實。
洛陽位於中原漕運的匯聚點,不但錢糧容易聚集,便是中原各州各郡的其他資源也是一樣。皇宮殿宇,公卿之宅,磚、瓦、巨木等建材普遍被使用。
關中則不一樣,因為三門峽的緣故,漕運困難。
長安城從開始建造之時,用的最頻繁的原料就是土。
夯土以為城!
相比洛陽城,長安城的規模也小的很多。
洛陽城鼎盛時期人口到達了七十萬,城中有兩百多坊,如今的長安城人口不過十餘萬,城中才建到二十多個裡坊。
不過小有小的好處,城池規模小,所需要的供給也就少了許多。
李爽回到長安後,在秦王府中與家人相聚了一上午之後,下午便去了行臺府。
蘇綽帶領一眾幕僚早已經在等候。
相比酈道元、賈思勰這樣的技術官員,蘇綽這位行臺府實際上的掌控人更有掌控大局的高度。
蘇綽很欣喜。他的欣喜不是沒有原因的。
自從去歲李爽率軍擊敗爾朱氏,佔領洛陽以來,河北、河南、齊莒之地已然歸附。
李爽進軍洛陽的軍費不但平賬了,關中三大倉這些時日又接收了從洛陽運來了五十萬石的糧草。
除此之外,關中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編民已至百萬口。
也因此,見到李爽後,蘇綽向李爽提出了許多激進的擴張政策。
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擴建長安城。
將長安城向北向東持續擴建,最終建造成一座能夠容納四十萬人的大城。此外,秦王府已然顯得狹小,需要擇地建造一座巍峨雄偉的宮城。
看得出來,這是奔著讓李爽稱帝的節奏去了。
不過李爽還是否了。
與洛陽的氛圍不同,關中尚武。
在府兵制推行之後,更是如此。
基本上,關中府兵家家習射。這與長弓的推行分不開。
與製作工藝複雜,製作時間長的角弓不同,府兵所用長弓取材方便,製作時間很短。
騎術的訓練需要馬匹,而購買蓄養一匹馬並不是每名府兵都能做到的,可射術卻容易訓練,長弓的廉價能保證基本上每名府兵都能擁有。
因此,關中的府兵不是每個都是好騎士,但基本上每個都是優秀的步弓手。
戰場之上,對陣之時,萬箭齊發,並不只是想象,而是關中之軍與敵人對戰時普遍出現的現象。
府兵制的推行,不僅讓李爽擁有了一支戰力強悍的主力軍,更重要的是,不用花費大量的錢糧供養。
府兵平日裡耕種,農閒之時會被各地軍府組織起來訓練。
擁有勳位的勳臣,更是成為了職業的軍人。
他們的裝備都不需要天策府提供,都是自己準備的。
也因此,關中不但可以獲得大量戰爭收益,還能節省大量的軍費開支,加上均田制的推行,可以獲得大量的盈餘。
關中三大倉中儲存的數百萬石糧草、長安府庫之中三十萬匹布絹綢緞、各地牧場獸欄之中蓄養的百萬頭牛羊馬駝,這些物資的積累都給了蘇綽在內的一眾屬臣信心。
鼎之輕重,似可問也!
對此,李爽的回答是:
“還不夠啊!”
眾臣不解,李爽也沒有過多的解釋。
一場大的災變將會到來!
到時候,整個關中乃至整個天下都會受到影響。
大旱、瘟疫、饑荒等災厄會降臨人間,持續數年,造成的負面效應會影響今後數十年。
終年無夏,黃塵蔽日,六月飛雪,旱澇交替,瘟疫肆虐,易子而食之景將會出現。
無論南北兩朝,都會發生同樣的狀況。
死一個人是個數字,死數十萬、數百萬人也是一個數字,誰都擋不住。
極端的氣候會導致農業崩潰,顆粒無收。
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關中也會成為重災區,至少三年緩不過來。
想到這樣的場景,在看著府庫中的一系列儲備,李爽就有一種緊迫感。
李爽否了蘇綽等人提出的激進擴張政策,改為了更加保守的政策。
備戰、備荒!
李爽停掉了長安城一系列準備實施的擴建工程,將多餘的人力投入到了大型水利工程和軍事工程的建設之中;
同時,增加府庫之中儲備,加大粟、稻、豆、布、絹、柴、炭、藥材、茶葉、木材、鐵、銅等物資的儲備量;
此外,如甲、矢、弓、弩、刀、槊、盾等軍備,也下令全力製造,並且,大力培養新的匠人,增加匠人的數量;
最後,便是重點經營各地的牧場。
越是混亂的局勢,馬匹便越重要。
李爽加大了現有牧場的投入,為了確保一旦發生戰爭,關中之軍能擁有足夠的馬匹進行作戰。
眾臣之前,李爽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
“傳本王之教,長安城中,自本王以下,後府女眷不得佩戴金玉等飾,違者重處。”
“諾!”
“傳本王之教,關內道、隴右道、河東道各州郡官員當禁淫祀,務在糧儲。”
“諾!”
“傳本王之教,通告天下府兵,自今歲起,每名府兵家中需備自家所需三年之糧,由各地軍府校查!”
“諾!”
……
行臺府中一眾屬臣看見了李爽頒佈的這麼多的政策,心中倒是沒有反對的意見。
他們只有一個想法!
這是要準備滅梁了麼?
……
李爽從長安發出的秦王教,傳到了中原各地,不但北魏上下一眾人是如此想的,便連南樑上下也是如此想的。
一時間,建康城中的氣氛很緊張。
北方的那位秦王從洛陽回到長安之後,便下達了大量儲備物資的命令。
大規模的軍事作戰,往往敵對方都能提前獲知。
因為糧草徵集、斥候偵查、軍隊調動這些舉動都有跡象,瞞不了人。
李爽讓中原各地的府兵都儲糧,不就是為了南征麼?
自從蕭衍得知李爽擊敗爾朱氏,進入了洛陽之後,不如以往,大量的時間都待在了臺城,處理政務。
得知了這個訊息後,蕭衍更是召集了身邊的重臣,進行商討,做出各種軍事預案。
最後一眾臣子得出的結論,還是得加強江淮防線。
相比江淮防線,南梁其餘的防守要地都要穩固的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