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真有一事,當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發生。”
本來趙俁就懷疑這個老婆婆是別人找來騙自己的託,‘這老太太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像一般農婦。’
現在,這個老婆婆又這麼說,就更像是有人想借她的嘴跟自己說點什麼了。
趙俁不動聲色地問:“不知何事須當今陛下知曉,若他不知曉,又有甚大事發生?”
讓趙俁沒想到的是,這個老婆婆還跟自己玩欲擒故縱,只聽她說:“大官人又非當今陛下,知曉此事亦無用也。”
老婆婆此言一出,周圍的人,尤其是趙俁的一眾女人,全都掩嘴偷笑不已。
人啊,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越是旁人諱莫如深、欲語還休之事,越能勾起心底那股難以抑制的好奇。
趙俁雖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免俗。
所以趙俁笑著說:“小可與當今陛下乃舊識,此次回京,多半能見到他。”
老婆婆看了一眼趙俁,見趙俁器宇不凡,又見趙俁身邊的女人個頂個的漂亮,再看院外的護衛各個威武雄壯,越發地覺得趙俁不凡,心想趙俁或許真能見到當今的皇帝也不一定。
念及至此,老婆婆對趙俁說:“我這裡微山湖,腐爛水草混著蟲糞之味嗆得人睜不開眼,只怕要有蝗災爆發。”
趙俁真沒想到,老婆婆說的是治蝗的事。
此事確實不是小事,搞不好真會釀成大的災難。
十多年前,有飛蝗自江蘇洪湖出現,飛則遮天蔽日,落則蓋地無縫,聚則壓折樹枝,食則沙沙有聲,而且可抱成團球狀滾渡過河,來勢之兇,實屬罕見,如此六天六夜,莊稼、樹葉、野草被食盡,洪湖附近成為一片赤地。
蝗蟲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害蟲,一兩千年來嚴重地破壞著農業生產,更為兇險的是,蝗災多發生在大旱之後,往往百姓才捱過一場旱災,搶種了一點救命糧,蝗災就接踵而至,讓剛剛燃起的生存希望再次破滅。
這無窮無盡的災難與痛苦不斷積聚發酵,最後落到史書上就只剩下了六個血淋淋的大字:是歲飢,人相食。
面對洶湧而來的蝗蟲大軍,很多人選擇了屈服,他們請出蝗王娘娘、劉猛將軍,以為只要虔誠地供奉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責難,驅散漫天的蝗蟲。
當然,也一直有人在選擇與蝗蟲鬥爭。
《漢書,平帝本紀》記載,早在西漢元始二年,就有人已經開始了治蝗的鬥爭。
那年山東青州一帶爆發了蝗災,朝廷為了治蝗,撥出大量錢款用來獎勵捕殺蝗蟲的農民。
這也是史載的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唐代,宰相姚崇非常重視治蝗,他發明了火燒滅蝗法。因為蝗蟲有趨光的習性,夜晚只要在田間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燒殺蝗蟲。
截止到目前這個時代為止,中國人在治蝗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
不過這些經驗顯然還不足以應對蝗蟲大軍。
還好,這個時代有趙俁他們這些穿越者,更幸運的是,他們這些穿越者當中有袁傾城這個農大畢業的高材生,學過如何治蝗。
當初,好像是趙俁登基的第三年,江蘇地區就爆發了大範圍的蝗災。
趙俁當即就命令各地的轉運司和提舉常平司等衙門立即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揮(實際上是接受袁傾城的指揮),成為專門的治蝗部門,打抗蝗保衛戰。
——大宋沒有專門設立治理蝗災的部門,治理蝗災主要由多個相關部門協同完成,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轉運司和提舉常平司。轉運司原本負責軍事糧草供應,後來職權不斷擴大,涵蓋財政、監察等多個方面。在治理蝗災時,轉運司需要參與組織救災事宜,如宋神宗元豐四年,朝廷曾下令讓開封府界提舉司、京東西路轉運司遣官督捕蝗蟲。提舉常平司是王安石變法時期設立的機構,掌管常平、市易、坊場、河渡、水利之法等。該機構在災荒時期負責倉儲管理和救災事務,在治理蝗災過程中,會參與調配物資、組織民眾捕蝗等工作。
袁傾城掛帥後,在第一時間就指出中國治蝗第一人馬世駿透過無數觀察和研究找到的蝗蟲的命門——水旱交替。也就是,灘塗水位的升降,決定了蝗蟲產卵地的存亡,利用水力調控生態,把水旱交替變成水位穩定。
透過趙俁,袁傾城先是讓轉運司牽頭,聯合地方水利官,在洪湖周邊疏浚舊渠、新修堤壩。從前灘塗水位隨季節大起大落,旱時露泥成了蝗蟲產卵的溫床,澇時又沖毀作物,經過搶修,堤壩將水位穩穩鎖在三尺上下,水旱交替的縫隙被堵死,灘塗裡的蝗卵沒了合適的孵化環境,漸漸少了蹤跡。
緊接著,袁傾城讓提舉常平司調集籽種,在蝗區推廣種植棉花。那些曾被蝗蟲啃得只剩殘莖的田地,換上了葉片厚實、絨毛細密的棉株,蝗蟲不喜歡這味道,啃食大減。
同時,袁傾城讓常平司在各村設了“知蟲戶”,讓熟悉農事的百姓定期巡查棉田,一旦發現零星蝗蟲,立刻上報。
隨後,大宋治蝗機構的搭建更是細緻。
趙俁特意設了“司蝗院”,由三司使總領,轉運司、常平司各派官員駐院,專門匯總各地蝗情、調配物資。
地方上,每州設“防蝗所”,所長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負責督查水利設施和作物種植;各縣設“滅蝗營”,抽調鄉兵和農夫組成,配備鐮刀、竹筐等工具,隨時準備應對突發蝗情。
重點蝗區還設了“水位司”,每日記錄灘塗水位,與司蝗院書信往來,確保水位調控萬無一失。
起初,因為交通和通訊不方便,訊息傳遞中總出岔子。有時防蝗所發現蝗蝻,快馬報給司蝗院已是三日後,等袁傾城的應對法子傳回去,幼蟲都長成了能飛的成蟲。
袁傾城便結合現有的條件,讓人改進驛站,在蝗區沿途增設“飛奴站”,重要訊息由飛奴傳遞,尋常事務才走驛馬。
這才讓政令流轉快了大半。
就這般,十多年過去。司蝗院的卷宗裡,關於蝗災記錄從厚厚一迭變成寥寥數筆,再後來,連零星蝗情都少見了。那些曾被蝗蟲困擾的州縣,棉田連片,堤壩穩固。
袁傾城之所以有如今這麼大的名氣,讓她的名氣成了五女之首,民間無知的百姓甚至將她當成了趙俁的正室認為她才是趙俁的皇后(民間只知袁娘娘、麻娘娘、葉娘娘,不知鄭皇后),更有甚者,她都被民眾神化當成了活神仙,為她立生祠對她進行供奉,除了她讓大宋的糧食產量翻了好幾番,還因為她讓大宋的土地終於少了一場場遮天蔽日的恐慌,而這也是大宋的糧食產量翻了好幾番的原因之一。
如今大宋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治蝗系統,而且有著嚴格的責任制,誰治下的地區出現蝗災,那趙俁是真會殺人的,並且是毫不留情地誅殺,不管涉及到誰。
大宋官場一直流傳一句話:貪腐猶有活路,蝗災必死無疑。
趙俁相信,老婆婆所說的微山湖的蝗情,朝廷肯定已經知道了,並且已經著手治理了,不然,那就是在挑戰趙俁的刀夠不夠鋒利。
至於這老婆婆到底是不是誰安排的,鑑於她也沒說出什麼不得了的事,趙俁也就難得糊塗了。
當然,心細如趙俁,回到船上後,還是讓人去察了一下,微山湖的治蝗情況,看看是不是有人藉著這個老婆婆的嘴告訴自己微山湖這裡治蝗不利。
很快,就有人來報告趙俁,在袁傾城的指揮下,濟寧防蝗所已經定下把微山湖這裡的十二萬畝蝗區改造成魚塘加稻田的複合生態深水區養魚、淺水區種稻、岸邊種棉花,這些作物要麼讓蝗蟲無處下卵、要麼讓它們“啃不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