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是這麼個情況,趙俁也就放心了,‘可能是我多想了,那個老太太或許就是一個健談的村婦罷了。’
船行至黃河時,趙俁登岸,至黃河邊集市上買魚。他買了很多黃河鯉魚,讓人幫他養著,準備帶回京,讓袁傾城做給自己吃。
買魚歸來,趙俁回到船上頗有感觸,遂賦小詞一首:
《黃河行·凱旋》
河勢吞關終入海,旌旗十萬歸程。燕雲舊地復新生。十五年治績,千里歲豐登。
曾破金虜清北鄙,更將豪情續徵。大一統業慰平生。莫辭鞍馬倦,再向泰階行。
三日後,趙俁返回汴梁城。
太子趙壽和宰相蔡京早早地就率領滿朝文武、全城百姓出城十里相迎,恭賀趙俁凱旋的聖駕。
東京汴梁城外,十里長亭早已被攢動的人潮淹沒。
晨霧剛散,便見北方揚起一道煙塵,那是御駕親征的隊伍漸近。
太子趙壽身披紫袍,與宰相蔡京並肩立於道旁,身後文武百官按品級排列,朱紫官袍連成一片雲霞,靜候著那道萬民期盼的身影。
“來了!!!”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人群驟然沸騰。
先是遙遙望見龍旗獵獵,接著是甲冑鮮明的禁軍儀仗,馬蹄聲踏碎晨露,帶著北地的風塵滾滾而來。
待御駕行至近前,就見,趙俁身著一套威武霸氣的光明鎧,胯下一匹十分高大雄壯的汗血寶馬,身後是平均身高一米八五的親衛,他們各個牽著高頭大馬護衛在趙俁身後。
日光刺破晨霧,正落在趙俁那身光明鎧上。甲片是新淬的精鋼,經北地風霜磨出冷冽的光,護心鏡映著天,更映著他挺直如松的脊樑。
汗血寶馬打了個響鼻,蹄子踏在青石板上沉穩有力,馬鬃隨趙俁的身姿微微晃動,竟似與那鎧甲的鱗紋連成一片流動的鋒芒。
此時的趙俁已經三十出頭了,但看起來還跟二十來歲差不多,他眉眼間不見半分倦怠,北地的風沙沒磨鈍他的眼神,反而讓那雙眸子亮得像出鞘的劍,掃過人群時,帶著久經戰陣的銳利,又藏著安撫萬民的沉穩。
趙俁身後親衛個個如鐵塔般矗立,再後面的神機中軍和神機右軍身上殺氣騰騰,滿是肅殺之氣,隊伍中夾雜的神臂弓弓身修長,弦如滿月,散發著冷峻的金屬光澤,彷彿隨時都能射出致命一箭;李琳銃造型獨特,槍管上的刺刀閃爍著寒芒,讓人一眼便知其鋒利;虎蹲炮猶如一頭趴在神機軍將士肩膀上的猛虎,隨時準備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轟天雷和李琳炮更是透著一種令人膽寒的壓迫感,彷彿它們所蘊含的能量一旦釋放,便能將天地都為之撼動。
趙俁與其麾下的將士彷彿不是從北地歸來,而是剛從疆場踏塵而至——鎧甲的寒光裡還凝著燕雲的霜,馬蹄的餘震中猶帶破金的勢。
文武百官、汴梁城中的百姓望著趙俁年輕卻沉穩的面龐,望著他身上彷彿能防禦一切攻擊的鎧甲,望著他胯下猶如龍虎一般的寶馬,望著親衛軍不動如山的陣列,望著神機軍無敵的威勢,望著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忽然覺得心口那點懸了百年的怯意,竟被這無聲的氣勢穩穩托住了。
不必言語,這是收復燕雲的底氣,是大敗金國的鋒芒,是大宋鐵骨錚錚的模樣。
人群的歡呼漸漸低了些,不是熱情減了,而是被這股由內而外的威氣壓住了,轉而化作一種更深沉的敬畏——敬畏眼前這位年輕力壯的帝王,敬畏他身後那支百戰精銳,更敬畏這個終於能挺直腰桿的大宋。
太子趙壽率先躬身行禮,聲音朗朗:“兒臣恭迎父皇凱旋!”
蔡京緊隨其後,率領百官叩首:“臣等恭賀陛下收復燕雲,大敗金虜,功蓋千秋!”
這一聲剛落,周遭百姓忽然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
原本按捺著激動的人群像決堤的河水,紛紛高喊“陛下萬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些人嗓子都喊啞了!
燕雲地區自從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後,至此時已逾近二百年。
這二百年間,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長城防線盡落異族之手,胡虜鐵騎南下再無阻礙,屢屢侵擾邊境,甚至長驅直入。
大宋立國後亦深受其苦,其北方邊境的百姓常年生活在兵戈威脅之下,為求一時安穩,大宋不得不向遼、西夏等國繳納歲幣,以金錢換取和平。
民眾對此早已積怨頗深。
如今趙俁御駕親征,不僅一舉收復了這片淪陷二百年的故土,更大敗金國這一北方最強勁的政權,徹底扭轉了大宋在北方的被動局面。
這意味著大宋終於重新掌控了北方的戰略要地,得以依託山川地勢構築防線,北方邊疆從此有了安穩的保障,百姓再不必時刻擔憂胡虜南下的侵擾。
更難得的是,趙俁並非只重武功。登基十五年來,他始終注重民生,輕徭薄賦,興修水利,鼓勵農桑,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和工業革命,使得治下百姓生活日漸富足,社會安定。
文治與武功並行,既為國家開拓了疆土,解除了外患,又讓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如此帝王,自然贏得了百官和百姓的衷心愛戴。
如今,收復燕雲、大敗金國,了卻了大宋百餘年的夙願,為國家奠定了安穩的根基而歸;治下的民生得到大大的改善,更讓百姓看到了王朝中興的希望。
見趙俁凱旋歸來,誰又能不激動?
這份激動,是積壓二百年的鬱氣得以宣洩,是對國家安穩的真切期盼,更是對趙俁這位文治武功兼備的帝王的由衷認可。
早年,趙俁為整肅吏治、充盈國庫,力推反腐,嚴查貪墨,一批依附權貴、盤剝百姓的官吏應聲落馬,觸動了不少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其後推行的《士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更是誅殺了大量士紳地主、打破了士紳階層長期以來的免稅特權,讓他們與平民一樣承擔賦役,雖惠及萬民,卻也引來了士紳群體的暗中不滿。
這些人或曾在暗處非議,或曾試圖阻撓新政推行,甚至有人私下裡動過動搖其統治的念頭。
但如今,趙俁以收復燕雲、大敗金國的赫赫武功,輔以十五年治下民生富足的文治功績,早已在朝野上下樹立起不可撼動的權威。百官敬畏其決斷,百姓感念其恩德,更有那支久經戰陣、裝備精良的百戰之師作為後盾,足以震懾任何潛在的異心。
那些心懷怨恨之人,在這如山的威望面前,所有的不滿與算計都只能深埋心底。他們清楚,此刻任何一點輕舉妄動,都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僅無法撼動趙俁的皇位,反而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收斂鋒芒,在趙俁的治理框架下循規蹈矩地生存,或是順應新政潮流,設法在新的秩序中謀取一席之地。曾經的怨懟,在絕對的實力與民心所向面前,終究成了不敢外露的暗流,再難掀起半點波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