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戶人家只有一個老婆婆在家,趙俁便與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問趙俁姓氏,趙俁回答說:“姓趙,居東京,外出歸來,準備與妻兒相聚。”
老婆婆看著張純、李琳等女問:“諸位娘子是?”
趙俁笑著說:“側室及妾室。”
老婆婆見張純等人各個羞花閉月、沉魚落雁、環肥燕瘦,有些還有異域風情,恭維道:“大官人好福氣。”
趙俁問:“近年日子可好過?”
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好。”
不用趙俁追問,老婆婆就自顧自地說:“陛下登基後,娶了袁娘娘、麻娘娘、葉娘娘,袁娘娘改革了農業,教畝產翻了好幾番,麻娘娘發明了好多種農具、農業機械,教種地輕鬆了好多,葉娘娘創作了《葉詩韻醫典》,教我等窮苦之人,生病了也有法子可醫,不至於像從前那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只能等死。陛下還命人重修水利,疏浚河道,教我這裡的田地再不怕旱澇之災,又推行新政二策,取消了人頭稅,還常常減免我等賦稅,教我等可去做副業賺錢補貼家用,這日子可比從前好過太多咯。”
老婆婆說著,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幸福的笑容,那笑容裡是對當下生活的珍惜,也是對未來好日子的篤定期許。
聽見老婆婆只提了袁傾城、麻曉嬌、葉詩韻的名字,根本就沒提她們兩個,張純和李琳心裡多少有點膩味。
她們五個可是一塊穿越過來的,還是一塊嫁給趙俁的,這些年她們兩個也很努力,甚至比袁傾城、麻曉嬌、葉詩韻更努力,可到頭來,根本就沒有人知道她們的名字,甚至都不知道趙俁也娶了她們。
張純心想,‘別人我也就忍了,袁傾城和麻曉嬌這些年雖然不如我和琳姐拼,公平地說,也幹了不少事,倒是葉詩韻那個每天只知吃喝玩樂的大宅女,僅憑默寫了一部《赤腳醫生手冊》,就被民間立碑建生祠,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幹得最多的還真是張純和李琳。
這些年,張純就跟打了雞血一般,每天都撲在幫趙俁處理政務上,比趙俁還勤奮。
而李琳則是全心全意撲在軍事上,幫趙俁盯著大宋的每支軍隊、每件軍事,大宋的軍事實力能變得這麼強,李琳絕對是背後最大的功臣。
只可惜,張純和李琳付出了這麼多,除了趙俁以外,別人幾乎不知道她們的付出。
張純和李琳非常清楚,將來在史書上,多半隻會有麻曉嬌、葉詩韻、袁傾城的名字,她們多說,可能也就會留下趙俁的皇妃張氏、李氏這樣的字眼,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
嗯……李琳還有李琳炮和李琳銃,或許能在軍事史上留下點她發明火器的事蹟。
而她張純要是不能當上趙俁的皇后,只怕在史書上真是沒有她的多少記載,說她白穿越一回也不為過。
這也是張純拼命培養自己的幾個兒子的原因之一。萬一他們中的誰有出息,能當上大宋的下一任皇帝,那她肯定能當上趙俁的皇后。就是追封,都會封她一個皇后之位,就像趙構當上了皇帝,他母父韋氏,哪怕再不受趙佶喜歡,哪怕給蓋天大王完顏宗賢生過兩個兒子,不也成了趙佶的皇后之一。
如果真有那一天,張純這些年的努力也許才會在史書上留下一點吧。
然而,即便真能如願,張純估計,她的名氣也遠遠不如麻曉嬌、葉詩韻、袁傾城大,甚至都有可能不如李琳大。
對此,張純只能很無力地在心中吐槽一句,‘選擇真是比努力重要啊!’
趙俁不知道張純和李琳心中是怎麼想的,他也顧不上張純和李琳有什麼想法。他這麼多女人,要是天天猜她們的心思,那他也就不用幹別的事了。
甚至可以說,與其去猜張純和李琳的心思,趙俁更願意去猜這個老婆婆的心思,‘這老太太說的這麼好,該不會有人事先教過她吧?’
真不怪趙俁有這樣的想法,實在是,皇帝身處權力之巔,卻也往往是資訊最閉塞之人,層層迭迭的人心與利益,總會織就一張無形的網,將真實的世間隔絕在外,只把精心粉飾的“太平”呈於御前。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晉惠帝司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早已成了皇帝脫離實際的經典寫照。當百姓因饑荒而食不果腹,只能挖草根、食觀音土時,他卻困惑於“沒有糧食,為何不喝肉粥呢”。這背後,正是資訊傳遞的斷層——底層的疾苦被官吏層層過濾,未能抵達皇帝的耳中,讓皇帝對民間的真實困境毫無認知,只能憑著自己身處深宮的經驗,說出荒誕之言。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等改革,意圖扭轉明朝的頹勢。然而,當改革觸及諸多既得利益者時,各種詆譭與不實資訊便不斷湧向萬曆皇帝。地方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隱瞞改革帶來的實效,誇大執行中的困難與民怨,久而久之,萬曆皇帝對改革的認知逐漸偏離實際,最終導致改革成果未能完全鞏固,明朝的積弊也未能徹底根除。
皇帝被層層環繞,身邊的人或為自保,或為私利,有意無意地篩選、篡改資訊,形成一個堅固的資訊繭房。
這使得皇帝所聽到的,多是阿諛奉承;看到的,多是刻意佈置的假象。
趙俁身為穿越者,手上又有皇城司、東廠、錦衣衛這樣的特務機構,一般人肯定蒙不了趙俁。
但話又說回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膽大妄為之徒敢嘗試矇蔽趙俁的視聽。畢竟,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總有人會鋌而走險。
至少趙俁要防著這一點,省得自己被人矇在鼓裡。
基於此,趙俁問老婆婆:“皆是好事?可有不足或需要注意之事?”
老婆婆想了想,說道:“還真有一事,當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