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至關重要的一仗打勝了,關鍵,趙俁在這一戰至少消滅了一半金軍的精銳,這其中大部分是女真人。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遼代生女真約十餘萬戶,熟女真在遼末增至一萬餘戶,兩者相加不超過二十萬戶。
若以每戶平均三到五人計算,人數約為六七十萬。
另外,以渤海國故地的熟女真為代表的“系遼女真”,僅渤海國便有十幾萬戶。
綜合來看,女真人總數估計為七八十萬左右。
另外,有觀點認為,黑龍江地區的女真人在遼末金初約有八九十萬人。
而不論是哪種,這不到百萬女真人中,還有老弱婦孺,真正能當兵的女真人,可能也就二三十萬。
一戰,趙俁就消滅了差不多十萬女真青壯。
對剛剛才建國沒多久的金國而言,這絕對是一場難以承受的重創,是能讓新生的金國搖搖欲墜、根基動搖的沉重災難。
更何況,金國還有殘遼這個對手,以及草原上的眾多部落的挑戰。
說句不好聽的,接下來,就算大宋不再繼續打擊金國,金國想要維持他草原霸主的地位都很艱難。
漠北的強部之一,遊牧於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由多個部落聯盟組成,勢力範圍較廣,擁有較強軍事實力的克烈部。
活動於阿爾泰山一帶,“國大民眾”,經濟和軍事都較為發達,與周邊部落聯絡密切,是西部草原的核心勢力之一的乃蠻部。
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及克魯倫河流域,由多個部落組成聯盟,勢力極度強盛,是東部草原的主要力量之一的塔塔兒部。
分佈在鄂爾渾河、色楞格河流域,以遊牧為生,部落驍勇善戰,與周邊部落(如克烈部、蒙古部)常有衝突,具有一定實力的蔑兒乞部。
位於陰山以北,雖規模不及前幾者,但地理位置關鍵,是連線草原與中原的重要紐帶,為遼朝守衛邊牆,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汪古部。
還有,此時尚未統一,內部包含多個分支部落的乞顏部,也就是蒙古的前身。
這些部落各自佔據不同區域,相互之間既有爭鬥也有聯盟,共同構成了草原的政治格局。
它們會讓遭到大宋重創的金國成為草原上的霸主嗎?
照目前的形勢來看,就算金國不再遭到殲滅有生力量,二十年都恢復不了國力。
而有這二十年時間,大宋的工業革命將徹底完成。
到那時,甚至根本不用到那時,大宋就可以橫掃草原,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實際上,現在趙俁也可以嘗試滅掉金國,只是由於現在交通還不便利,滅金的成本肯定很大,收益還小,關鍵治理成本大。
而要是等幾年,等大宋的火車和汽車徹底誕生,這些就全都不再是問題了。
所以,仗打到這個份上,趙俁已經可以收手了。
然而,話又說回來,大宋都已經打贏了此戰,不收回點好處,那趙俁不是純賠嗎?
這可不是趙俁想要的,哪怕他不缺金國那點錢。
於是,讓宋軍休整了一天,趙俁就任命劉法為都元帥,童貫為都監,宋江為副元帥,宗澤為副都監,率領北府軍、虎賁軍、西軍、神機中軍北伐,去追童貫和他率領的那五萬輕騎,目標是逼金國求和,繳納戰爭賠款,彌補大宋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遼軍在休整後,也在耶律淳的率領下去奪取遼中京了。
北伐的宋軍離開後,剩下的宋軍繼續打掃戰場。
與此同時,趙俁已經在自己的一眾親軍、神機前軍、神機左軍、神機右軍的護衛下返回了燕京城。
大勝凱旋,趙俁受到了燕地遼民的熱烈歡迎。
自從崛起以後,金人接連發動侵略戰爭,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讓遼地的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流離失所,給遼地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如今趙俁率軍大破金軍,給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帶來了久違的安寧與希望,燕地的遼民怎能不歡欣鼓舞,又怎能不將趙俁視為救星?
燕京城內,彩旗飄飄,鑼鼓喧天。百姓們自發地走上街頭,夾道歡迎趙俁的歸來。
趙俁騎在高頭大馬上,望著眼前熱情的百姓,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場勝利,不僅僅是一時的軍事成果,更是大宋重振聲威、贏得民心的關鍵一步。
同時,趙俁也明白,未來的路還很長,金國雖遭重創,卻未必會輕易就範,草原上的諸多部落也有待解決,大宋想要真正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還有諸多挑戰等待著他。
回到燕京的皇城後,趙俁顧不上休息,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大臣和謀士,商討下一步控制草原的計劃。
遊牧民族如同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宋朝時就不多說了。
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兩宋都是亡於北方的遊牧民族。
到了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清掃北元殘餘勢力,迫使元順帝逃往漠北,但蒙古並未因此消亡,而是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這些部落各自為政,彼此爭鬥不休。
朱棣上臺後,更是以五次親征漠北的壯舉,試圖將蒙古徹底納入掌控。
明軍的這些戰役雖重創蒙古勢力,卻未能根除其威脅,蒙古各部如野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明朝對蒙古的治理不僅侷限於軍事層面。
明朝曾經試圖透過關閉邊境馬市,切斷蒙古獲取糧食、鐵器等物資的渠道,迫使其臣服,但經濟封鎖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劫掠行為。
後來明朝又試圖透過“以夷制夷”來分化蒙古各部,例如扶持瓦剌對抗韃靼,不過這種策略如同飲鴆止渴。
瓦剌在也先領導下迅速崛起,“土木堡之變”更是成為明朝的奇恥大辱,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北京城岌岌可危,暴露了這種軍事策略的侷限性。
即便後期明朝透過“隆慶和議”開放互市,試圖以經濟手段緩解衝突,但蒙古各部仍未真正歸附,邊患依然頻發。
此外,明朝的邊防體系也暴露出嚴重問題,明初設立的奴兒干都司、哈密衛等邊疆機構,因距離遙遠和補給困難等問題,難以長期維持。
加之明朝後期國力衰退,財政開始拮据,邊防軍士常常缺餉,戰鬥力更是大不如前。
蒙古首領俺答汗甚至在明朝末期兵臨北京城下,迫使明朝妥協。
這種軍事上的被動,讓明朝始終無法徹底解決蒙古問題。
相比之下,清朝後來的盟旗制度和宗教控制,遠比明朝的衛所制度更為深入和持久。清朝再輔以聯姻和八旗制度,就徹底馴服了蒙古,蒙古各部俯首稱臣,甘願融入大清版圖,長達數百年未生叛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