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區域既避開了居庸關外的山地阻隔,又比古北口更靠北,處於燕京與中京道的過渡地帶。
將戰場選在這裡,宋金兩國誰都不吃虧。
提前七天,宋遼聯軍就離開松亭關,直抵灤河南畔。
而在這之前,趙俁就已經命令劉法、韓世忠、吳玠、蕭幹、耶律大石等人前往灤河河谷勘探過地形。
劉法等人回來後,眾人商定了此戰宋軍方面的戰陣——鶴翼陣。
鶴翼陣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形成的攻守兼備野戰陣法,主將居中後位置指揮,兩翼如鶴翅展開,透過左右包抄實現夾擊或反制突入敵軍。其戰術核心要求中軍嚴密防守,兩翼靈活協同遠端牽制與近戰合圍,依賴旗鼓訊號實現進退配合。
大體是這樣的:
中路是由神機軍和其他步軍組成的中軍——神機軍居中,兩邊是步軍。
鶴翼陣的兩翼,則是騎兵。
值得一提的是,趙俁的御營就在此陣的正中間,吸引金軍的主力攻擊,然後逐漸後退,誘敵深入,再然後透過兩翼騎兵的向心攻擊收攏口袋,從側面給予敵人決定性的打擊。
老實說,如此佈陣,趙俁多少是要冒一點風險的,哪怕大宋這邊,已經給趙俁做足了防禦和逃跑的錯失。
事實上,不少人都反對趙俁親自參與此戰,他們認為,派一員統帥,代替趙俁居中指揮就行。
可夢想金戈鐵馬的李琳,很想指揮這種雙方都投入了幾十萬人馬的大決戰,所以,她就攛掇趙俁說,如果趙俁親自指揮此戰,哪怕只是掛名,只要戰勝了金軍,趙俁的聲望必將再創新高,更無人可撼動。
而且,只要趙俁親自出戰,宋遼兩軍計程車氣肯定高漲。
為了說服趙俁,李琳還舉了《澶淵之盟》的例子,說寇準請求宋真宗御駕親征,鑾輿渡河之後,宋軍士氣大振,敵將撻攬即被射殺,遼軍士氣大喪,遂遣使請和,河北於是得以收復。今日之事與之相同,請陛下仿效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此事宜速,不可緩也。
對於李琳的心思,趙俁心裡跟明鏡似的。
趙俁可以讓李琳參與到此戰的指揮當中,畢竟,她更瞭解火器,但肯定不能讓她來指揮這場戰役。
最終,趙俁認命老將劉法擔任都元帥,擔任此戰的總指揮,童貫、何灌和宋江為副元帥,种師道,种師中,王稟,韓世忠、吳玠、張俊、翟興為高參,再加上李琳,這些人組成個參謀團,輔佐趙俁指揮這場戰役。
而遼軍則以與宋軍互為犄角之勢駐紮在灤河南畔的下游。
遼軍的陣勢呈現一個大大的“∧”型,正是有名的攻擊陣形——錐行陣。
這也是遊牧民族最擅長的陣型。
一到灤河南畔,宋軍和遼軍就各自安營紮寨,做好大戰的準備。
次日,金軍也陸續到了灤河北岸,與宋軍和遼軍隔河對峙。
而金軍方面,出動了大概四十萬人馬,與宋遼聯軍差不多,也分左右兩軍,左路軍與宋軍對峙,右路軍與遼軍對峙。
金軍的左右兩路軍隊都是,以最精銳的重騎兵列於前鋒,輕騎兵分居兩翼,採用了類似楔形陣的陣型,試圖憑藉騎兵的衝擊力分別沖垮宋遼聯軍的防線。
完顏阿骨打親率中軍居中,率領部分精銳騎兵和大量步軍居中,企圖以騎兵的機動性,策應左右兩路金軍,且在必要時進行迂迴、分割、包抄,對宋軍和遼軍反覆衝擊。
金軍的步兵,則分成小隊,散佈在騎兵周圍的村莊和田壟邊上,形成犄角之勢,以散兵的方式襲擾靠近的敵人,配合騎兵作戰。
雙方都投入了近四十萬人馬,對外都宣稱百萬大軍,軍陣都是十分綿長,此地又是一馬平川,要在這麼多雙眼睛的監視下使用甚麼陰謀詭計,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這注定了是一場堂堂正正的大決戰。
這麼大規模的大戰,自然是不可能由一兩個人指揮的,它需要一個龐大的指揮團隊,否則非亂套不可。
這關鍵的一戰,趙俁絲毫不敢大意,在張純的建議下,趙俁在關鍵之處放得全都是能征善戰之將。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鍛鍊自己的兒子,趙俁的不少兒子,像趙衍、趙修、趙達、趙棣、趙威、趙進、趙擎、趙樘全都參加了這一戰,而且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匿名進了一線部隊,甚至就是最前線的小卒。
由此可見,趙俁這把賭得也不小,他也輸不起。
金軍一到灤河北岸,就派出一支精騎沿著河岸巡視,一點都不給宋遼聯軍偷襲他們的機會。
灤河,深處兩三米,淺處尺許。
深處幾乎不用考慮,開戰時,應該沒人能在近百萬人馬的眼皮子底下渡過這幾十丈寬的灤河。
所以只有那幾處淺處才是過河的通道。
而金軍一到灤河畔就將那幾處淺處全都佔了,並派遊騎從這幾處過河,在屬於宋軍的河岸建起了堡壘。
總之,金軍一開始打的就是主動進攻的主意,跟遼軍差不多。
這也符合遊牧民族的特點,他們向來是主動進攻的一方。
而宋軍這邊,以步軍為主,自然是以守為主,這也符合農耕民族的特點。
三方擺開陣型了之後,便開始試探性的攻擊。
在這個過程當中,三方的佈局基本上完全形成。
金軍守住了他們的攻擊陣型和灤河以北,而在灤河以南的上百平方里地區,則到處都是宋軍和遼軍的兵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