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虛空之中蘊含著群星!
這就是永恆!
五大神明的關係其實很複雜,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統一的個體!
在宇宙大爆炸發生的同一時刻,出現了四個宇宙神明,這四個神明是:永恆、無限、死亡、湮滅。這四位抽象實體互稱兄弟姐妹。這段關係性質是作為抽象概念擬人化的手法,他們並不是任何傳統人類家庭那種血緣關係。永恆是整個多元宇宙的化身,而無限是永恆的女性實體,湮滅代表多元宇宙誕生前和滅亡之後的虛無,意思就是他是永恆的過去和未來,而死亡則是永恆的另外一面!
他們是四個,也是一個!
這種關係很難講,甚至於他們本身也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
永恆實體化外觀上是一個小型宇宙神殿,責任是維護與監管宇宙內的正常秩序。永恆作為多元宇宙的實體化身,在各個單體宇宙裡的永恆只是多元永恆身上的細胞,永恆能透過超越物理領域和單體宇宙的永恆進行交流並獲得該宇宙內的任何資訊,甚至進行合體。雖然各個宇宙都有永恆,但由於是分身的原因,所以每個多元宇宙裡的永恆能力並不完全一致。永恆作為抽象實體,沒有物理屬性,因此人們的所見所聞僅僅是對其基本存在概念的體現,攻擊永恆,等同於在與自己的想法戰鬥,除非抽象實體能與抽象實體可以互相接觸或者抽象實體允許非抽象實體觸碰。
永恆的能力也是最全能的那個,最接近傳說中的創世神。
無法用速度來衡量的移動,不需要任何呼吸,絕對自愈,會各種宇宙射線,知曉單體/多元宇宙甚至全能宇宙範圍內一切的事物,超乎邏輯思維的力量,現實扭曲,空間支配,時間操控,各種魔法,不朽之身,全知全能,在地球層面的任何力量的身體表現等等……一切宇宙裡有的能力他都有……單體永恆微不足道的力量(宇宙立方)就足以重啟整個全能宇宙。
簡單來說,他是一,也是全!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這句富有哲思的話語揭示了宇宙間一種深邃的統一性與整體性觀念。它超越了表面的分離與差異,指向萬物內在的關聯與一體性。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探討其哲學意涵,以及在自然科學、人文社科乃至個體生命體驗中的體現與啟示。“一即是全,全即是一”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首先,“一”代表個體、單一、獨特,象徵著微觀世界的具體存在;“全”則象徵整體、全部、普遍,代表著宏觀世界的無限多元。表面上,一與全似乎是對立的概念,但此命題卻揭示了兩者間的內在聯絡與轉化:個體與整體的互攝:“一”雖是個體,但它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整體的一部分,其性質、行為乃至命運無不受到整體的影響與制約。同時,每一個“一”的存在與變化又共同構成了“全”,並持續塑造著整體的形態與特徵。
微觀與宏觀的統一:在物理學中,微觀粒子的行為遵循量子力學規律,看似隨機且獨立,但當數量足夠龐大時,其集體行為則呈現出宏觀世界的確定性與規律性。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自組織過程,恰恰印證了“一”如何匯聚成“全”,以及“全”如何體現於“一”。
科學的發展不斷深化我們對“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理念的理解。從微觀粒子到宇宙星辰,從量子糾纏到宇宙背景輻射,科學現象揭示了宇宙的內在統一性。
量子糾纏:在量子力學中,兩個或多個粒子可以處於糾纏態,即使相隔遙遠,一個粒子的狀態改變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無視空間距離。這種現象表明,看似獨立的粒子實則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個體的變化與整體緊密相連。
宇宙學原理:現代宇宙學認為,無論我們看向宇宙的哪個方向,看到的基本物理規律和大尺度結構都是相同的。這意味著,儘管宇宙廣闊無垠,但其基本法則在每一處都得到一致體現,個體星系的演化與整個宇宙的演化息息相關。
在人文社科領域,“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同樣具有豐富的內涵:社會學家視社會為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每個個體如同身體的細胞,雖然各自有特定功能,但其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系統的支援。同時,個體的思想、行為與選擇共同塑造了社會的面貌,個體與社會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種獨特的文化都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一”。這些“一”透過交流、融合,共同構建了人類文化的“全”。網際網路時代更是加速了這一程序,個體的文化表達在網路上匯成全球文化的洪流,個體與全球文化體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一體。
在個體生命體驗層面,“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提供了深刻的自我認知與人生觀照:每個人的心靈世界都是一個獨特的宇宙,包含了情感、思想、夢想等豐富的內在維度。個體的內心體驗與成長,既是“一”的獨特旅程,也是人類精神世界“全”的一部分,個體的心理變化與人類精神進化交織在一起。個體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狀態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尊重自然、保護環境不僅是對個體生存權益的保障,也是對地球生態整體性的維護。個體的環保行動雖微小如“一”,但無數個“一”的合力就能推動全球環保事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永恆就是宇宙本身。
他可以做到,一切宇宙本身相關的事情。
其他神靈能做到的事情,他都能做到,其他神靈做不到的,他也能做到。
就是這麼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