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依你之見,你覺得從哪方面入手更好呢?”查理二世眉頭緊蹙詢問道。
“臣建議從兩點入手。”王子輝胸有成竹道:“其一是先建立內閣,以內閣作為陛下和國會(議會)的緩衝,並且就此拉攏貴族中的中間派,適當讓權給這些人。”
對此王子輝解釋,目前貴族各派不是都想拉攏查理二世麼?而且各自之間也有著矛盾,再加上按照英國的政治體制,是國王和國會(議會)共治,一旦雙方發生激烈矛盾,不是國王下令解散國會,就是國會的貴族為了自保和國王進行對抗,從而爆發爭鬥。
之前查理一世的例子就是這樣,為了增強國王的許可權和宗教方面的問題,查理一世和國會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最終先後兩次解散國會,以王權直接逼迫貴族們就範。
但貴族們卻不願意這樣就範,更不願意查理一世的舉動得逞,最終爆發了內戰,也因為這內戰的緣故導致國家大亂,最後使得查理一世在內戰失敗上了斷頭臺,查理二世和其親屬狼狽逃出英國,克倫威爾這個野心家橫空出世,打著共和旗號竊取了成果,從而搖身一變成為了名為護國主,實為獨裁者的身份。
假如英國之後依舊是延續這個體制,那麼未來在查理二世進行改革的時候誰都無法保證會不會再產生國王和國會發生矛盾的情況。一旦這個情況再一次發生,雙方只能有一個勝者,不是國王就是國會,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在國王和國會之間組建一個類同於大明的內閣更好,一旦這個內閣制度成立,那麼國王和國會直接就有了緩衝,而且內閣屬於政府部門,國王透過內閣做出的決策同樣也屬於政府決策,這樣一來國王就成為了親自下場的參與者演變成裁判者,透過掌控內閣來進行一些政策的實施,假如內閣和國會爆發矛盾,國王作為第三者也有了周旋餘地,可以按照實際情況或支援內閣,也或可以選擇支援國會重組內閣,如此一來就能避免把自身處於紛亂之中的尷尬境地。
王子輝還告訴查理二世,目前各貴族都有著私心,既然有私心就能利用的機會。而且英國的政府結構原本就比較完善,建立內閣的基礎也存在。利用內閣制這個誘餌來拉攏一些貴族,適當進行權力交換,而國王只需擁有任命和罷免內閣成員的權力就足夠了,這樣的話內閣也不會形成尾大不掉的狀況,國王也能借內閣之手同各方周旋,從而達到目的。
“內閣……?”
查理二世凝神細想,大明就是內閣制,在大明呆了好幾年的查理二世對內閣並不陌生,自然明白這個制度的優處。不過他還考慮到了一點,那就是他記得大明的內閣制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大明皇帝之前為了制約內閣還扶持宦官組成了司禮監,由此作為牽制內閣的手段,就是擔心內閣許可權太大,文官勢力太強,從而架空皇帝。
想到這,查理二世不由得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詢問假如在英國實施內閣制的話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聽到這話,王子輝頓時就笑了。
“陛下不必過慮,臣也考慮過這些情況,但覺得這對於陛下來說並不算問題。”
“這是為何?”查理二世不解問。
“這自然是因為英國同大明的根本不同。”王子輝道:“大明的科舉實施已有近千年,士子階級或者說文官階級早就取代了最初的門閥階級,而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勳貴集團一蹶不振,再加上大明對宗室的防備和限制,這才使得大明文官集團勢力越發強大。”
“但如今的大明已是不同,當今大明天子也看明白了這些,登基之後就做了許多改變,比如恢復勳貴的待遇,提升武將的地位,還有拉攏宗室和進行對外封建,這些都是限制文官集團的手段。如此一來,大明內閣許可權已比不上之前了,皇帝掌控大權,政出於上,內閣迴歸了原本的職權範圍。”
“至於英國就更不用說了,英國的政體無非就是貴族政體,再加上宗教的勢力罷了。眼下英國根本就沒文官制度的存在,無論是國會還是朝堂上,擔任各級職務的那個沒有貴族或者教士的身份?這些人的出身就註定了他的政治基礎,自然不可能形成大明的文官階級一家獨大的局面。”
“何況陛下眼下要考慮的是怎麼在英國建立起這個文官體系,在這個體系還沒建立之前,內閣依舊由貴族把持。他們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同,陛下只要能拉攏分化,就能遊刃有餘在其中周旋。此外還有國會呢,一旦內閣成立,國會同樣就成了陛下手中的利刃,如此一來國會針對陛下的舉動會大大減弱,反而為了對抗內閣,國會中必然有不少人會想辦法拉攏陛下,投陛下所好,這樣的話就更有利於陛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