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第451章 黑船渡來

孝德天皇閱讀著前線戰報,開心得一拍大腿,仰天大笑。

“好啊,很好啊!“短短几月間,我軍就已經席捲半島、劍指平壤了!”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藤原中臣鐮足剛準備恭維幾句,卻被同座的和尚給搶了先。

“在陛下的帶領下,英勇的大和武士戰無不勝,真是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啊。

“天皇菊紋所到之處,韓夷叩首膜拜,明人望風而逃。

“這是菩薩讓您解救被明皇暴政荼毒的天下蒼生啊。”

從大陸偷渡過來的鑑政雙手合十,滔滔不絕地說道。

一位大明高僧能出現在倭國政治的核心圈層,這幅景象可以說是相當罕見了。

孝德天皇立刻收起笑容,換上虔誠的表情,也雙手合十。

“這是菩薩降於吾的試煉,誠惶誠恐!

“高僧真乃菩薩賜予吾的寶物,果然如高僧所言,明國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房子,只差我大和武士的臨門一腳。”

他十分欣賞這位華夏高僧,說話又好聽,拍馬屁都讓人感覺不到是在拍馬屁。

而且提供的情報又很準確,精準地為倭人剖析了鯨海對岸、明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

他超喜歡的。

“哼!”

藤原鐮足不悅地瞪了眼那個罕見和尚。

明明是我先來的,那個禿驢竟然……作為天皇心腹,他有種自己生態位被霸佔了的危機感。

但是他不敢在陛下面前當面蛐蛐,只能陰陽怪氣地唱反調:

“高僧對佛法精進,但對打仗或許不甚通曉。

“既然打了勝仗,第一件事應該是停下腳步,讓士兵在所佔領的城池‘取’些財物,好生慶祝一番。”

鑑政和尚當即反駁道:“中國有句古話,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你們在倭島上或許不知道,大明城池守軍雖然士氣低迷,但是城防還是很堅固的。

“如果不乘勝追擊,等洩了這股氣,攻城就只會更難!“若聽從了中臣之拙見,實在是貽誤軍機,遺禍尤甚啊!”

鑑政雖然打仗不一定行,但鍵政是一定很行。

他高強度把藤原鐮足批判一番,將對方噴得面紅耳赤無法反駁,又轉向孝德天皇,情真意切道: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

“天皇陛下,現在正是渡過浿水,繼續進取的大好時機啊!”

一番話正好說到孝德天皇的心坎子裡了,把他撩撥得奇癢難耐。

日之本大一統的開創者、三韓的守護者、中原的繼承者……

這三頂帽子蓋下來,試問誰不迷糊啊!

“甚善!”

他像是下定了某種決心,蹭地站了起來。

“下令,立刻給前線的戰士下令!

“讓我大和國……以及其他令國的武士,一刻不停繼續北伐!”

藤原鐮足的提議被完全無視了,他頓時灰頭土臉,狠狠地瞪了一眼搶他風頭的外來和尚。

“嗯?”

他好像恍惚中看見,那鑑政和尚看著天皇的眼神有些異樣。

嘴角似乎還帶著一點不懷好意的弧度。

他閉了閉眼。

一切如常,大明高僧的表情依舊虔誠平和,以一種欣賞又崇敬的眼神,仰視著天皇。

“陛下果決,真天命之子也。”

鑑政和尚熨平偷偷勾起的嘴角,順著對方的話說道:

“大和武士稍加補給休整以後,便可進軍中原,再造華夏了。”

孝德天皇卻是頓了頓,一臉疑惑地反問:

“補給?什麼補給?”

大和民族不是食草民族嗎,為什麼要補給?

“啊?”

鑑政和尚都罕見地卡殼了。

他再怎麼當細作傳遞假情報,骨子裡也還是講道理的華夏人。

起碼知道軍隊是要吃飯的。

給出的軍事建議雖然坑,但還是遠不及倭人自己的抽象。

正所謂,串子串一輩子也比不上傻子的真情流露。

對於倭酋自己上杆子送人頭的大聰明計劃,他還能說什麼呢?

“尊重,理解,祝福。”

鑑政大師虔誠地雙手合十。

孝德天皇的心情十分舒暢,但他又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守禮節的人,不便在高僧面前汪汪大笑。

只能藉著觀覽地圖的機會,優哉遊哉地踱步到堪輿圖前,對著大陸的輪廓圖得意忘形地咧開嘴角。

他、以及整個倭國得到的情報,與現實情況不說天差地別吧,那也可以算是南轅北轍了。

根本原因在於,半島戰場的戰局是字面意義上的“瞬息萬變”——

前一天倭軍還在贏贏贏,一轉眼就被推下海了。

孝德天皇現在收到的,還是前期贏贏贏的過時戰報。

而敗戰的戰報,他大約是這輩子都收不到了。

因為半島上的倭人,高情商的說法是“託體同山阿”,低情商的說法就是都被做成了京觀,已經沒有人能給本島傳信了。

在訊息傳遞的光錐之外,倭島上的人還生活在自己的資訊孤島上自得其樂。

而在事件的光錐之內。

與新羅金城隔海相望的長門國。

漁民正在升起風帆,出海打魚。

這裡離倭島的難波-藤原京政治核心有數百里“之遙”。

所以基本上不怎麼鳥難波宮的那位“天皇”。

民間更是對自己惹來了多大的麻煩一無所知。

他們照舊生活,勞作,供養自己的領主。

只是最近,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有了一些波瀾。

村子裡的年輕人都西渡大海,去韓人的地盤上“為天皇盡忠”打仗了。

長門與海峽對面的新羅,可以說是相愛相殺的老冤家了。

不但半島上飽受倭寇之苦。

長門這邊同樣也有“韓寇”的說法。

那就是新羅來的海盜。

只不過這幾年,隨著新羅的大腿唐朝式微,倭寇徹底壓過了韓寇。

本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原則,長門幾乎每家每戶的青壯漢子都客串過倭寇,去新羅“撈偏門”賺外快。

最近甚至把魔爪伸到了新羅隔壁的百濟國。

“喂喂你聽說了嗎?我兒子來信說,新羅那邊能吃上白米飯了!”

“我勒個天照大神,俺們連麩皮穀糠都吃不起,韓人憑什麼能吃到銀舍利?!”

“說是明國在供著他們的。就像狗一樣,朝明人搖搖尾巴,明人就賞他們肉骨頭。”

“可惡的明人,憑什麼給韓人吃大米?韓人也配吃人的飯嗎?”

“你別生氣,我兒子在那裡搶了不少大米,你兒子應該也不會落下。”

“菩薩保佑,看韓人吃米比俺自己吃不上米還難受。”

漁船上,倭人漁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他們秉持著“即使我吃虧也不能讓別人佔便宜”的原則,大肆鞭撻著韓人、以及給韓人投餵的大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