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辭職嗎

第442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大明街頭忽然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了許許多多奢侈品店。

這些店鋪佔地不大,位置也在偏僻隱秘之處,內部裝飾煞是典雅樸素。

在意向購買人群的眼裡,這簡直太酷辣,完美符合他們對真正“奢侈品”的想象。

真正的奇珍異寶就應該是這樣的,猶如不世出的高人,低調奢華有內涵。

哪像以前的傳統玉器店,在鬧市區租一個巨大的店面,裝修極盡奢華,充滿暴發戶的味道,擺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像賣大白菜似的賣貨。

不但一點也沒有突出“物以稀為貴”的特點,還缺少了隱私感和神秘感。

只有像薛萬徹這樣,沒有人比他更懂房地產的內行,才能看出其中的貓膩——

這種看似高階的裝飾風格,其實成本很低,當然這不是重點。

眾所周知,地租才是影響開店的最大成本支出,不論古今。

而這些所謂“奢侈品店”因為開得偏僻,所以房租成本低到令人髮指。

但是沒轍,富人就好這一口。

因此,在大明全國範圍內,這種“預製”精品商店得以成片鋪陳開來。

相應的,各種稀奇古怪的“奢侈品”也開始批次上市。

什麼雲螭玉佩、什麼虎皮金絲履之類,尚在正常人類理解範圍內的奢侈品,只是“常規”物事。

很快就出現了諸如“王羲之小時候學寫字的字帖”、“漢景帝誅晁錯用的刀”、“始皇帝在趙國當人質時啃過的半個雞腿”、“燕王千金買的馬骨”、“鄭莊公射周天子的羽箭”之類。

毫無疑問,這些充滿了“v我50”風味的可疑玩意兒,都是有大明商會認證背書,都是有證的。

再然後,畫風就愈發抽象起來了。

什麼“大禹老婆九尾狐的尾巴”、什麼“盤古開天有用的斧子”、“女媧補天用的石頭”、“后羿射日射下來的太陽碎片”之類,已經名牌不演的東西,也堂而皇之地上市了。

而這種一眼假的玩意兒,居然也得到了商會認證。

居然還引得一眾富豪趨之若鶩、供不應求。

因為對這種商品的購買者來說,真不真重要嗎?

讓人知道他有錢有品位,能花重金購置一堆毫無用處的收藏品,這才是最重要的!要是真有好事者敢質疑,還會招致主人的冷哼、和周圍人的嘲笑。

真是沒有修養沒有文化,這可是有證的!你比朝廷懂咯?

於是,在這種“只有聰明人才懂”的風潮之下,奢侈品一時蔚然成風。

連帶著飲食上都出現了一些小眾“輕奢”的高階定製私人料理店。

比如九轉龍腸、比如八百八十文一杯的宮廷玉液酒,比如一貫錢一盤兒的“群英薈萃”,云云。

大明街頭一時奢靡成風。

但是,這股好“奢侈”的風氣,卻並沒有招致普羅大眾的反感。

相反,淳樸的老百姓,甚至對這批被交智商稅的富人充滿了同情。

有錢人可憐哪,他們能吃些什麼呢?

無非是龍肉“風味”豬大腸、酒糟兌水的宮廷“風味”玉液酒、蘿蔔開會的群英“風味”薈萃之類。

而被收割了的有錢人,同樣也對旁人的質疑一笑而過。

群氓黔首懂什麼?爺買的東西可是有證的!

就這樣,在互相同情之中,兩個階級和諧地共存著。

而在火熱市場的表象之下。

在李明陛下無形大手的操控之中。

因為收入不均而產生的富餘資源,正在有序地流入最需要資源的災區。

富人以一種曲折而另類的方式,為自己的受難同胞慷慨解囊。

正如之前所說,李明和他的老中小夥伴們並不生產財富。

他們只是財富的搬運工。

…………

光陰似箭,轉眼已經來到了年末。

年初的那場天下歸屬爭霸戰,以及年中的那場幾乎毀滅整個天下的大洪災,已成記憶中的往事。

尤其夏季的那場橫跨兩江、席捲全國的洪災,宛如昨夜的噩夢——

可怕,但好在過去了。

在李明陛下的英明領導下,在大明朝廷諸君的嘔心瀝血下。

堅忍不拔的華夏民族萬眾一心,又一次撐過了滅頂之災。

…………

“啟稟陛下,鄂州方向急報——

“南方水災的最後一批災民,已經全部搬入新城區居住。”

大秘書長孫延敲門而入,將一份鄂州刺史上報的奏事折呈上。

“哦?這就已經將全部災民安置完畢了?“速度很快啊,比預定的進度還提前了一旬左右。”

李明驚喜地翹起眉毛,興奮地從桌邊起身,從長孫延手中接過摺子。

災區災情緩解以後,他便回到了忠誠的唐州,坐鎮京城。

“中原的水災後續早已處置妥當,而今天——不,算上傳信的時間,大約在五天前——南方水災的掃尾階段也已結束。

“這麼說的話……”

李明興奮地在書房裡踱起步來。

“也就是說,洪災已經結束了。恭喜陛下,此乃社稷之福。”

房玄齡聲音沉靜地說道,從席位上站起來,向李明一躬身。

“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

“陛下巧施妙法,劫富濟貧、削峰填谷,造福天下萬民,無愧真龍後裔、天之驕子。”

長孫無忌也刷拉站了起來,躬身道:“國家能涉險過關,離不開英明神武的陛下。

“大明之有神皇,如水魚之有江河、草木之有日月,乃天下黎民之福。”

他倆也不是全在拍馬屁。

能巧妙利用“有餘”階層的虛榮心,以“奢侈品”為中間媒介,將剩餘價值勻給“不足”階層。

沒有李明陛下這樣宏偉的腦洞,是斷然想不出此種陰招的。

“嗯嗯,真是辛苦我了。”

對於兩位輔政大臣的恭維,李明照單全收。

他抱著胳膊,深有同感地點點頭,又看看兩位暮氣沉沉、好像隨時會睡死過去的老臣,又看看在角落裡埋頭苦幹、透過頭頂稀疏毛髮幾乎能看見頭皮的小夥伴房遺則。

這才客氣幾句:

“嗯嗯,你們也辛苦了,給你們加工資補貼……”

房遺則抬起了頭。

“……等財政狀況再好轉些以後。”李明趕緊改口。

房遺則又把頭低了下去。

呼……李明暗暗擦擦冷汗。

從回到唐州辦公室以後,這位好兄弟就一直對自己冷暴力。

這是為什麼捏?

首先排除“明明財政收入創下新高、賑災救濟支出也在同步減少,可是不知怎麼的國庫依然入不敷出”這個理由。

“咳咳。”

李明把話題扭回來,又開始兜售他的“大計劃”了:

“危機危機,危中有機。

“此次水災雖然摧毀了中原、江淮和湖廣的廣大城鎮,但事分兩面,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

“原本的舊城以裡坊製為藍本設計,城市規劃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已經不符合當今的潮流啦!

“以滑州為例,第二新滑州市建城以後,百業興旺,大量人口湧入,城市戶口很快就超過了災前。

“如果我們能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

聽著神皇陛下唾沫橫飛地兜售著他的先進理念,長孫無忌擔憂地看看臉色越來越差的某位計相,又看看房玄齡。

那眼神好像在說,快救救你兒子。

國庫沒有餘糧的原因找到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