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風雲1864

第34章 呂宋群島的虛實

可瑕不掩瑜,在如今測繪條件極端落後的情況下,能得到這樣精確的地圖算是燒高香了,不能奢求更多。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英吉利人繪製的精確地圖下方,還有密密麻麻的標註,足有幾十個之多,想必是英國船長親自踏足過。

那是島嶼的經緯度,參考的價值更高。

反覆對照後

鄭國輝又開始翻閱起手稿,從這厚厚的手稿來看,十一叔鄭守中帶領兩艘貨船下南洋,一路停靠漳州,廣府和香港。

第一站南下至馬尼拉,在當地盤恆一個多月後,又前往呂宋群島中部的宿霧群島,南部的棉蘭老島等地考察做生意。

詳盡的考察了當地的人文,地理,作物和氣候情況,得到了很多寶貴資訊。

這部分是他最感興趣的,所以就仔細的閱覽起來。

很快,幾行統計數字引起了鄭國輝的注意。

據呂宋群島上的佛郎機殖民者大致統計

本世紀初葉,呂宋群島上的土著居民約170餘萬,主要集中在馬尼拉,宿霧,棉蘭老島等地。

到1845年,島上土著人口約有300萬,可能有出入,但相差不會太大。

至1860年,土著總人口增至340餘萬。

最重要的是佛郎機軍隊在呂宋群島只駐有1500人,其中850人駐在馬尼拉,420人駐在宿霧,另有土著僕從軍7000餘人,總兵力不超過萬人。

此外,殖民總督府還有8艘風帆軍艦組成的艦隊,是南洋地區的一支強軍。

佛郎機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絕不容小覷。

縱觀整個弗朗機人數百年殖民世界的歷史,絕大多數的戰爭都是以少打多,而且贏面佔據了八成以上,足以證明其強悍。

鄭守中仔細觀察到佛郎機艦隊八艘風帆戰艦中,只有一艘是三桅風帆戰艦,是旗艦“雷娜·克里斯蒂娜”號,排水量約760餘噸。

剩下的都是比較小的雙桅縱帆船,排水量在280餘噸至450噸之間。

艦隊普遍裝備的是佛朗機青銅炮,從千斤重炮到百餘斤小炮不等,相較於英吉利國犀利的火炮已嫌落後,炮臺上裝備的同樣是老舊的貨色。

鄭守中不愧是下南洋大開了眼界的人,敏銳的察覺到了佛朗機人武器落後。

在他的兩艘貨船上就有鄭國輝當初好不容易搞來的幾門英式阿姆斯特郎火炮,目的是為了防範猖獗海盜,保證貨物和船員的安全。

這樣的謹慎是值得的,在長達一年多下南洋期間,鄭守中這支由兩艘風帆貨船組成的小船隊,先後遭遇到五六波海盜。

炮聲一響,海盜立馬掉頭就走,壓根兒不帶半點猶豫的。

鄭守中親自打過火炮,所以對呂宋群島上的弗朗機人裝備的老式火炮,多少有些瞭解,不大看得上眼。

除了上述重要情報以外鄭守中長期滯留在馬尼拉,還探查到弗朗機人修築的幾處炮臺,這就是意外之喜了。

馬尼拉有三座,甲米地有2座對海炮臺,裝備的全是這些老古董的弗朗機銅炮,區別就是塊頭比較大,動輒上千斤甚至更重。

火炮口徑不同,炮彈重量也不同,大多在20磅至40磅之間,若捱到一發可不是玩兒的。

……

看著這些滿滿乾貨的情報,鄭國輝對如今南洋地區的形勢瞭解更加透徹,征服信心也更足了。

這份情報真的價值萬金,太好了,來的太及時了。

鄭國輝發現一個重大錯漏,那就是原定前往海南島屯墾的計劃,壓根兒是南轅北轍。

海南島距離呂宋群島相當遙遠,乘船需7~8日方能抵達。

而從臺島南下,只需兩日就可抵達呂宋群島北部,三日可以抵達馬尼拉港,非常之便捷。

根據一路考察的經驗,鄭守中直接提出意見;若是南下呂宋群島,莫如令船隊直航棉蘭老島,從海島南下只需五至六日就可以抵達。

棉蘭老島幾乎看不見佛郎機人,也沒有在當地形成有效的殖民統治,依然處於土著部落狀態。

南下船隊中途可以在澎湖群島休整,補充蔬菜,糧食和淡水,朝廷在島上沒有設定官府,平常也無人問津。

佛郎機殖民者有效統治的是以馬尼拉為主的呂宋群島北部地區,以宿霧為主的中部地區,南部的棉蘭老島,東部的望加錫群島幾乎沒有涉足。

在棉蘭老島站穩腳跟後,北上攻掠宿霧群島近在咫尺,只需航行一至二日時間就可抵達。

北上攻掠馬尼拉,也只需航行三~四日即可抵達。

海上航行具體多長時間?

那要看洋流,風向和季節,再做定論。

佔據棉蘭老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提前適應當地的熱帶雨林氣候,避免大量疫病和水土不符造成的大幅減員。

這在對熱帶地區的征伐中,是影響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