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回正題,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
——漢匈朝那之戰,並沒有讓匈奴人真正意識到,漢家已經不再是過往數十年當中,對匈奴人予取予求,以和親祈求短暫和平的‘軟柿子’。
甚至就連河套-馬邑戰役,也依舊沒能讓失去河套的匈奴人,意識到如今的漢家,已然成長為了一個可怕的對手。
直到高闕之戰。
直到漢匈高闕之戰,以漢家僅付出極小的代價,便成功奪取雄關高闕作為結局,匈奴人才終於後知後覺的意識到:世道變了。
漢人,早已不是過去那個一窮二白,就算正面戰場打得過,也根本打不起、負擔不起戰爭支出的貧弱政權。
事實上,哪怕拋開漢家在過往幾十年內的快速強大,以及匈奴人自己的原地踏步不說——拋開雙方的實力漲跌不談,單單就看如今的戰略局勢,也早已隨著這接連三場漢匈大戰,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三場戰爭之前,匈奴人佔盡優勢,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匈奴人想打,漢家由於兵種剋制,正面戰場打不過匈奴人;
匈奴人想停,漢家也根本沒有維持戰爭的能力,只能長鬆一口氣,慶幸匈奴人停手。
匈奴人想來,漢家根本擋不住,只能龜縮防守城池、關隘,把不受城牆庇護的鄉村放給匈奴人去燒殺搶掠;
匈奴人想走,漢家也依舊留不住,只能望著匈奴人離去的背影哀嘆,然後無可奈何的進行戰後重建……
而這三場戰爭的勝利,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將漢家所身處的戰略劣勢,給一點一點扭轉了過來。
原先的情況是,是匈奴人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而朝那之戰後的漢家,具備了讓匈奴人‘想來不能來’,至少攻不進國門的實力和經驗。
河套-馬邑戰役——馬邑分戰場,漢家得以讓匈奴人‘想走不能走’;
河套戰場,則是漢家轉守為攻,主動出擊,讓匈奴人‘想停不能停’。
到這裡,匈奴人所掌握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只剩下‘想打就打’這一項了。
而這一項戰略主動權的依憑,便是高闕。
——高闕在手,匈奴人只要想打,隨時都可以自高闕南下渡河,踏足河套。
但在高闕之戰後,這僅存的戰略主動權、先手權,也被漢家給奪走。
現如今,漢家邊關無虞,河套四面安寧,內部敵對勢力更是翻不起浪花,只能接受要麼被毀滅、要麼真心臣服的現實。
高闕的存在,則是讓漢家得以掌握曾經,屬於匈奴人的戰略主動權。
如今漢室,想打就打——只要想打,就可以從高闕北上,擾亂幕南!
想停就停——只要不想打了,就隨時退回高闕,把防線一拉,根本不可能打得起來。
想去就去——想去河西就從河套西進,想去幕南就從高闕北出,亦或是代北馬邑一線、燕薊漁陽一線,也都可以成為漢家北出邊塞的橋頭堡。
想回就回——不想打了,又或是打夠了,漢家也隨時可以撤回河套或北牆以裡,根本不擔心匈奴人追過來。
這,才是那句‘攻守易型’的真實寫照。
——曾經屬於匈奴人的所有戰略主動權、選擇權,以及戰爭先手權,都已經被漢家奪回。
為了竭力避免被漢家一波帶走,匈奴人不得已,只能透過堵死高闕來保幕南,然後將戰略重心西移,儘可能讓漢家出塞作戰的部隊,變成某種意義上的‘遠征軍’。
除了透過這種方式,來加大漢家的出塞作戰難度和成本,匈奴人已然是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在同漢家的博弈中討得便宜了。
所以劉榮才會說:朝那,河套-馬邑,以及高闕三戰,已經把匈奴人打的‘眼神清澈’了。
曾幾何時,漢家極其不希望和匈奴人之間爆發戰爭,極其不希望邊關,傳來匈奴人南下入侵的訊息。
現如今,卻換做匈奴人,不希望和漢家打起仗,極度不希望從高闕,亦或代北、燕北——乃至雲中一線,收到漢家北上出塞的軍報了。
簡而言之,就是匈奴人怕了。
只要能別和漢家打起來,如今的匈奴人,也照樣能‘嫁女乞和’。
雖然草原霸主的架子,以及端了這麼多年的身段,會讓匈奴人一時之間無所適從,難以放下臉面,但最終,匈奴人總會冷靜下來,併為了漢匈邊境的和平,付出自己能付出的一切代價。
這,就給了劉榮相當寬鬆的戰略空間。
——匈奴人不想打;
漢家如果想打,可以硬著頭皮打,如果不想打,也完全可以不打;
打不打都行,全看漢家——其實也就是劉榮的心情。
這種時候,問題就變得非常有趣了。
接連三場大戰,都以漢家全面勝利的結果畫上句號,往後的漢匈大戰,匈奴人必然是避戰的。
匈奴人避戰,漢家要想取得戰果,成本投入就會不可避免的水漲船高。
這就等於說,如果劉榮主導漢家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那最終結果,無外乎匈奴人難受的一批,漢家也同樣好受不到哪裡去,頂多就是念頭通達,能多出幾口惡氣。
可若是不打~
嘿!
匈奴人求之不得,對漢家而言,卻只是順手為之。
這就意味著劉榮,完全可以拿‘你要是不聽話,我就硬著頭皮打’相要挾,迫使匈奴人答應漢家某些過分的要求。
最終的結果,是匈奴人割肉飼鷹,以求苟存,漢家則可以一邊吃著匈奴人的戰爭賠款,一邊繼續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再有,便是對如今的漢家而言,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也不再意味著完全不能動武、必須全面蟄伏了。
——和匈奴人打,動不動拉出去大幾萬,甚至十幾萬兵力,去打一場為期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的中大規模戰役,那才叫違背休養生息、與民休息。
但若是拉出去萬兒八千,亦或兩三萬兵力,去朝鮮半島轉悠一圈、秀秀肌肉?
都不用朝堂共議,國庫掏錢——劉榮自掏腰包,從少府內帑開支,都完全負擔得起。
尤其是在匈奴人明確‘不希望和漢家交惡、爆發戰爭’,必然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樂得漢家不去草原找麻煩的前提下,劉榮完全可以騰出手,專心料理朝鮮半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