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576章 把控力度

作為穿越者,如何壓制一個在原本的歷史上走向強盛、獨尊,且幾乎沒有任何機緣巧合,完全屬於‘水到渠成’範疇的學派、學說?

這個命題很宏大,也很寬泛。

但若是把這個命題進一步具體為:如何壓制儒家,不允許華夏文明,走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錯誤道路?

這個命題,就相對精確了一些。

具體的措施很多,也很繁雜。

作為皇帝,劉榮也向來都不習慣事事親力親為,而是更傾向於把控大方向,將具體的操作、推動,都甩給底下的官員去做。

在儒家的問題上,劉榮要把控的大方向,無疑便是‘鎮壓’二字。

儒家學說有沒有用?

當然是有的。

雖然劉榮不承認,客觀上也確實不是如此,但不得不說:諸子百家學說和儒家學說的關聯,真應了後世那句:諸子百家一大抄,家家都抄仲尼言。

——諸子百家一大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固然沒錯。

但除了站在對立面的楊朱和墨家之外,幾乎每一個學派的核心思想,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度影響。

所以,劉榮若是將儒家當做一個噁心腫瘤,直接從華夏文明的軀體上切割掉,那必然會導致思想學術界的大地震,甚至是綿綿無期的大混亂。

沒辦法。

在這個時代——在劉榮所身處的這個時代,整個社會主流思想,幾乎都是走一個二極體模式。

即: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根本不存在介乎於對錯之間、善惡之間的灰色地帶。

好比民間,兩個老農起了爭執,鄉三老來評理,街坊鄰居來圍觀;

而最終結果,必然是其中一個人沒錯,是個好人。

那麼,另外一個人,肯定是錯全都在他身上,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壞人、爛人。

根本就不存在‘你也有錯,我也不對’這種說法,更沒有各退一步的中庸之道。

又好比兩個商人,在彼此進行貿易時,有筆賬目出了錯漏。

那最終結果,也必然是其中一人憨厚老實,被對方矇騙,另外一人狡詐陰險,無底線欺負老實人。

根本不存在‘雙方都有錯,都不小心,都沒留意’的可能性。

民間尚且如此,類似的事放在學術界和政壇,更是進一步極端化。

尤其學術界,思想極端化更是重災區。

旁的不說,就拿儒家和墨家的‘世仇’為例。

——一本墨子半本黑孔丘,可不是空穴來風!

整本《墨子》,與其說是墨祖墨翟的思想理念合集,倒不如說,是在溫文爾雅的問候孔仲尼的八輩兒祖宗。

至於儒家,那更別提了——單一個孔夫子誅‘異端’少正卵,就足以說明在這個時代,各學派之間的碾壓究竟有多嚴重。

儒家甚至有這樣一句名言;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

什麼意思?

具體而言,就是相較於一個‘異教徒’墨者,更可恨的是那些同屬於儒家,卻分屬不同流派、分支的‘異端’。

簡而言之,便是儒家狠起來,那是連自己人都要打的!

而且打自己人,可比打‘外人’要用力的多!

考慮到這個背景,徹底取締、剷除儒家,自然就被劉榮本能排除。

因為在這個時代‘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時代背景下,儒家若是被徹底取締,就等同於華夏官方,將儒家學說定義為‘歪門邪說’。

既然儒家學說,整個都被官方打包定義為歪門邪說,那其他學派的思想哲學中,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部分,自然也會都變成長歪了的、必須剔除的枝丫。

這,已經不能稱之為思想學術大混亂了;

這甚至可能演變成一場思想學術大洗牌、大斷檔!

經過對本門學派‘涉儒’部分的剔除,很多學派,都將‘不再是自己’。

受影響教深的,如法家、雜家,更是可能在動盪中徹底絕傳,徹底消失在華夏曆史長河當中。

所以,哪怕是為了其他各學派、學說,儒家也必須繼續存在。

劉榮也同樣不否認,在個別單一領域,儒家也同樣有著其他學派、學說無法取代的獨特優越性。

比如教化方面,儒家一句‘有教無類’,便是其他各學派成百上千年,都未必能悟到的格局。

再比如,民族意識的覺醒,也少不了公羊儒們‘十世之仇猶可復’的霸氣宣言。

但也僅限於此。

好比一個人,體內不能缺少各類微量元素一樣,攝入的食物要營養均衡,既不能沒有肉,也不能沒有菜,更不能沒有碳水化合物一樣。

儒家,是‘華夏’這個人體,必不可少的某一類攝入元素,卻非唯一攝入元素。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華夏文明,不能沒有儒家,但更不能只有儒家。

儒家必須存在於華夏文明的歷史程序當中,但絕不能單獨存在。

既然如此,那劉榮需要把控的尺度,就相對比較好拿捏了。

——在不滅絕儒家的基礎、大前提下,放開手腳使勁兒打壓!

反正儒家‘有教無類’,有龐大的底層民眾基本盤,堪稱華夏學術界絕無僅有的史詩級抗壓王。

只要劉榮不直接派軍隊搞種族滅絕,儒家就不會滅亡。

當然,這也只是單從‘壓制儒家’的角度考慮,才得出的片面結論。

若只考慮華夏學術、思想界的健康,那劉榮最應該做的,固然是對儒家秉承‘反正打不死,就往死裡打’的原則。

但從其他角度綜合考慮,劉榮對儒家的打壓,也不可能完全放開手腳、完全無限制壓制。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儒家之所以是史詩級抗壓王,之所以能以龐大的底層民眾作為基本盤,‘有教無類’,近乎來者不拒,還僅僅是其一。

是個人就能做儒生,不需要身份、地位、財富支撐,固然是底層民眾選擇儒家的重要原因,卻並非唯一原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