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婚開始的文娛

第1553章

紐約曼哈頓的凌晨三點,布萊恩・漢森站在AMC影院的出口處,冰冷的空氣像無數細小的針尖灌進他的風衣,卻絲毫沒驅散體內翻湧的熱流。

手裡捏著的《星際穿越》票根已經被攥得發皺,邊緣的鋸齒印深深嵌進掌心,留下幾道紅痕,像剛才銀幕上那個旋轉的黑洞,在他心裡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他是NASA的天體物理學家,今天本是陪女兒來看電影的。

出門前還在早餐桌上嘲笑“華國導演拍的科幻片能有多硬核”。

此刻卻像被釘在雪地裡,任由寒風把眼淚吹成冰碴,沿著臉頰滑進衣領,帶來一陣刺骨的涼。

口袋裡的手機震動不停,是同事們發來的訊息,螢幕在黑暗中亮起又熄滅,都在問“聽說那部華國科幻裡的黑洞比我們的摹擬圖還帶感?引數是不是外洩了?”

影院的燈光在身後亮起,暖黃的光線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

女兒艾瑪抱著半桶爆米花跑出來,粉色的圍巾上沾著晶瑩的糖粒,睫毛上還掛著淚珠。

“爸爸,庫珀最後找到布蘭德博士了嗎?”小女孩的眼睛亮得像星,聲音帶著哭腔,“那個星球上的花真好看,紫色的花瓣像會發光,比迪士尼樂園的煙花還美。”

布萊恩蹲下身,幫女兒把圍巾繫緊,指尖觸到她冰涼的耳朵。

他想起電影裡庫珀在五維空間裡看到的無數個女兒,那些重疊的身影像被打翻的拼圖;想起自己每次出差前,艾瑪都會把畫著火箭的明信片塞進他的行李箱,背面歪歪扭扭寫著“爸爸早點回家”。

“會找到的。”

他的聲音帶著哽咽,喉結劇烈滾動,“因為愛能穿越所有距離,不管是地球到黑洞,還是爸爸的實驗室到你的床頭。”

回想起兩個小時前的觀影過程,布萊恩的心臟仍在胸腔裡狂跳,像要衝破肋骨的束縛。

當庫珀的飛船掠過土星環時,他下意識地掏出手機對照NASA的真實影像。

那些冰晶顆粒的反光角度、光環的厚度,甚至連陰影的層次感,竟然和他們上個月最新觀測到的資料幾乎一致。

旁邊的物理系同事推了推眼鏡,低聲驚歎:“他們連行星際介質的密度都做對了,簡直像拿著我們的觀測報告拍的。”

最讓他震撼的不是技術。

當庫珀對著黑洞嘶吼“墨菲”時,整個放映廳的抽泣聲像潮水般湧來,淹沒了所有音效。

他身邊的黑人姑娘用紙巾捂住嘴,肩膀抖得像風中的樹葉。

前排的華裔老太太嘴裡唸叨著中文。

雖然聽不懂,但那語氣裡的牽掛卻穿透了語言的屏障,像一隻溫暖的手,輕輕攥住了每個人的心臟。

“爸爸,為什麼那個老爺爺哭了?”

艾瑪指著海報上的鄧高飛,他眼裡的紅血絲在燈光下格外清晰,眼角的皺紋裡還藏著未乾的淚痕。

布萊恩望著海報上那個穿著宇航服的東方男人,忽然想起電影裡的臺詞:“我們不是在探索宇宙,是在尋找回家的路。”

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劈進他的腦海,他掏出手機給遠在休斯頓的母親打了個電話。

凌晨三點的鈴聲裡,母親的聲音帶著睡意卻很溫暖:“布萊恩?是不是又想吃我做的蘋果派了?冰箱裡還凍著你上次沒吃完的。”

他捂住嘴,不讓哽咽聲傳過去,只說:“媽,下週我回家看您。”

......

BJ的清晨五點,窗簾縫隙裡透進的微光剛好落在葉雯床頭櫃的手機上,像一道纖細的金線。

螢幕漆黑一片,她卻已經醒了整整一個小時,枕頭邊的《星際穿越》首映邀請函被反覆摩挲,邊角壓出了深深的摺痕,燙金的字跡也磨掉了些。

作為文化總局局長,她的日程表上從沒有“失眠”這個選項。

每天清晨六點準時起床,二十年如一日。

但今天不同,距離國際文化中心公佈全球票房還有兩個小時,她的指尖在被子上輕輕敲擊,節奏亂得像沒調的鐘擺,心裡像揣著只兔子,突突地跳。

床頭櫃上放著她昨晚看完電影帶回的宣傳冊,封面的黑洞圖案被她用紅筆圈了起來,旁邊寫著“引力透鏡效應處理得當”。

作為看著戰爭片長大的一代人,她對科幻電影的最初印象還停留在“五毛錢特效”的階段。

塑膠模型的飛船、用塗料畫的星空、臺詞裡滿是生硬的說教。

直到幾年前在戛納電影節,看到譚越的電影斬獲大獎,她才突然意識到,或許有人能扛起讓華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大旗,那個她和同事們奮鬥了一輩子的目標。

昨晚的首映場,她特意選了普通觀眾廳,沒告訴任何人自己的身份。

周圍年輕人的驚歎聲、抽泣聲、散場時的熱烈討論,比任何調研報告都更有說服力。

當銀幕上出現華國空間站的鏡頭時,那熟悉的“天宮”字樣在宇宙背景中格外醒目,後排的大學生們自發鼓起了掌,掌聲裡的驕傲像電流般擊中了她,讓她瞬間紅了眼眶。

她想起十年前參加國際影展時的窘迫。

華國展區的位置在展廳最角落,展板上的電影海報因無人問津而積了層薄灰。

有外國記者端著咖啡走過來,語氣裡的挑釁像針一樣尖:“你們的電影是不是永遠只會拍功夫和歷史?什麼時候能拍點我們看得懂的故事?”

當時她攥著拳頭說不出話,指甲深深掐進掌心,只能在心裡憋著一股勁:總有一天,我們的電影會站在最中央。

而現在,譚越用一部科幻片給出了答案。

那些精準的物理設定、細膩的情感表達、毫不刻意的文化符號,像一串精緻的密碼,被全球觀眾共同破譯,發出了跨越國界的共鳴。

她開啟電腦,調出近幾年的國產科幻電影資料:票房慘淡、評分低迷、觀眾評價集中在“特效粗糙”“故事懸浮”“人物扁平”。

最刺眼的是去年的一份行業報告,紅色標題像道傷疤:“華國科幻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至少二十年,短期內難以突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