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結果沒讓他失望,這件製造工藝與瓷器有些許相似的方壺經受住了烈火的考驗,蛻變成了一件真正的實用品,兼具美觀和功能性。不過由於陶器沒有釉,這件方壺雖然不漏水,裝水時間長卻會自然地吸收掉一部分水分,還不夠完美。
關於上釉的部分,貼吧老哥在“小竅門”中也有提及,但是總體比較簡略。
只說了釉漿由泥和灰以及一些岩石調配而成,配比大約是泥十灰一。
至於釉漿中的成分具體是什麼。
這個“泥”是什麼泥,“灰”又是什麼灰,就沒有詳細介紹了,不用說,又得靠他自己摸索。
……
8月5日,結束新一窯陶器的燒製,看到窯中所有陶器都沒有明顯開裂、變形等大問題後,陳舟覺得是時候搭建大型燒陶窯,開始為罈罈罐罐做準備了。
關於大型燒陶窯用什麼材料建造,他糾結了一會兒,最終還是決定使用白泥。
這是因為切割好的石磚雖然堅硬,但不耐高溫,用它們搭建房子或者圍牆尚可,搭燒陶窯肯定會坍塌。
在耐燒這方面,白泥是專業的。
……
不同於小燒陶窯,大燒陶窯全部使用白泥磚壘砌,壘的越高底部承受的壓力越大,坍塌的風險也在一併增加。
建造此窯的過程中,陳舟往白泥磚中加入了碎稻草和麥子杆,還由上而下穿了木杆。
如此充分利用材料的力學效能,可以提高構件的承載能力,加強燒陶窯的結構強度。
……
小燒陶窯為圓形,大燒陶窯為方形,地面高度約有兩米,內部爐膛足夠裝下一口小缸或是十幾個較大的盆盆罐罐。
8月5日動工,直到8月9日,大燒陶窯才算完工。
受陳舟強迫症的影響,整個燒陶窯的外形十分規整,與佈滿碎砂石的平臺和粗製濫造的窯洞格格不入。
由於燒陶窯過於巨大,內部分成底部兩層爐膛和上方燒陶區域三部分,所以不能一次性完成內部硬化工序。
早在底層爐膛搭建好,往內部放好晾乾的最新型號白泥板時,陳舟就填了一爐膛的木柴,生起烈火狠狠灼燒了一番。
待上方燒陶區域和通煙口建好,又是一輪新硬化。
泥磚巨大,需要消耗的柴火和時間也長。
為此,陳舟準備了堆積如山的木柴,從9日清晨一直燒到黃昏,直到天色大暗,感覺飢餓,才停止添柴,任由爐膛中的餘燼熄滅。
……
時值旱季末期,海島仍沒有要下雨的趨勢。
儘管窯洞處於背陰處,守著爐火添了一天柴,在烈火的烘烤下,陳舟揮汗如雨。
這一天時間,他喝光了整整一桶涼開水,不知道上了多少次廁所,把平臺邊緣的砂土都衝出了一條從上到下的小溝。
到晚上,添完最後一次柴後,他筋疲力盡地坐在矮凳上,甩掉額頭上的汗珠,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不停補充水分也架不住這樣的消耗,陳舟感覺多幹幾天這種活,他要少活好幾天。
好在這種受刑一樣的工作並不常見,忙碌了五天,燒陶窯終於告一段落。
以後的製陶工作便沒有這種受苦受累的活,而是考驗手藝和創造力的精細工作了。
對於這方面,陳舟還是比較有自信的。
……
9日當晚,他喝了一杯淡鹽水,補充了一些身體的虧空,簡單吃過晚飯,倒在床上,沒用五秒鐘就睡著了。
……
步入八月,雨季逐步迫近,擔心燒陶窯被雨淋後受到損壞,陳舟又開始搬運木材,準備給燒陶窯搭建防雨棚。
不過在防雨棚開工之前,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第二批稻穀成熟了。
這批稻穀和大麥小麥是5月10日種下秧苗的,不知不覺已經三個多月,歷經開花結籽,已經長到飽滿。
上一批稻穀產出的大米老早就被陳舟吃光。
近一個多月,麵餅消耗殆盡,沒有主食,他甚至把硬得像磚頭,難吃得像豬食的黑麵包棒都掏了出來,切成片煮著吃了。
這一批稻穀的總量比第一批稻穀多得多,除去留作種子的稻穀外,剩下的大米又夠他將就一個月。
……
8月10日,陳舟收割了第二批成熟的稻穀。
與第一批稻穀一樣,他將穀穗放在平臺上晾曬,並搭建了防雨棚的框架。
當天下午,從海上飄來了一片陰雲,遮住了星月,隱隱有了雨季將至的趨勢。
陳舟連夜收起了晾曬中的稻穀,並往防雨棚頂部搭了張厚帆布,以免夜雨淋溼,使稻穀發黴,或是損壞燒陶窯。
8月11日是第21次獎勵到來的日期,感覺10日當晚或者11日凌晨會下雨,陳舟掏出了久未使用的皮蓑衣,以備明日出門穿戴。
海豹皮蓑衣在這段時間裡一直掛在臥室牆上,他會定期給海豹皮蓑衣塗油做保養,延長其使用壽命。
……
當晚,正如他所料,島上落起了淅淅瀝瀝地細雨。
窯洞的臥室內鋪好了地板,油燈柔光閃爍。
窗前小書桌,攤開的筆記本前,陳舟正奮筆疾書,記錄著這段時間燒製陶器的感想和總結出的經驗。
燒製大型陶器是孤島生活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生活質量方面一個質的飛躍。
待燒製大型陶器成功後,廚房的煙囪、輮木的器械、還有液體容器、製造大醬等等技術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在製造陶器的過程中,陳舟還找到了創造的樂趣。
島上生活如此漫長,他打算多培養幾種愛好打發一下空閒時間。
繪畫是一種選擇,釣魚是一種選擇,製陶燒瓷也是一種。
而且此後燒炭窯建造完成,他還想試著調配釉漿,燒幾件瓷器出來。
他想,就算他製造瓷器的技藝遠不能跟專業匠人相比,製造出來的瓷器也不值錢,待離開島嶼的那一天,也能帶走幾件得意之作,留作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