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崛起的百年豪門

第104章 競爭對手 (求月票)

陳光良再次來到同昌車行,諸聞武為他介紹了另外的四位合夥人。

“陳老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高老闆,做紡織生意的,這次入股一成.這位是機械師黃師傅,他原來在洋行做事,這次他佔股半成這位是我的二弟諸聞智,他佔股半成這位是李先生,他在政府任職,也是入股半成”

這四個股東好奇的看著陳光良,畢竟突然加入一個股東,而且還佔三成股權,這是如何讓諸聞武答應的?

諸聞武接著介紹陳光良道:“各位,這位是陳老闆,最近滬市地產界的新貴,愚園路的幸福家園、陽光家園就是他在開發;而且,他還有一家擁有四百多輛黃包車的大車行,可真是年少有為呢!”

眾人紛紛驚訝起來,隨後大家互相客氣一番。

這樣一來,同昌腳踏車製造工廠的股權分佈情況是:諸聞武的同昌車行佔股45%、陳光良個人佔股30%、高老闆佔股10%,剩下三人各5%。

如果沒有陳光良的加入,諸聞武至少還會邀請其他的股東,同昌車行也就是拿下一半股權。

接下來,大家坐在會議室裡,正式磋商。

諸聞武首先介紹道:“兩次和陳老闆聊天,都讓我備受鼓舞,因為陳老闆給我們帶來一件產品,這個產品的前景不輸給腳踏車——那就是三輪黃包車。具體設計的方案大概是.因為這件產品是經營性質的,所以市場很不錯。”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諸聞武為什麼引進陳光良做二股東,紛紛投向佩服的眼神。

高老闆有些不解的問道:“一輛三輪黃包車,價格怕是得150~200答應,這些車行老闆願意換嗎?”

陳光良再次解釋道:“第一,當然是客戶的選擇,你車行不換,車伕不見得租你的車,因為租三輪車生意更好,也更省力;第二,輿論的操縱和時代的前進,這個以後再說。”

眾人明白其中的關鍵了,都認可的點頭。

說實話,腳踏車在二十年代以前,普及的程度非常低,甚至需要舉辦一些活動來市民認識它,推廣它。

接著。

諸聞武說道:“總投資是15萬大洋,已經確定了資金,大家按照比例拿出即可!”

這時候,陳光良則說道:“15萬資金,可以分三期拿出吧,畢竟投資建廠的工期是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大家都眼前一亮,顯然認可這個提議。

諸聞武也沒有多想,他也沒想挪用資金,畢竟同昌車行是‘輕資產快流通’,當即說道:“可行,那就先拿五萬,用得差不多再投二期、三期。”

陳光良又說道:“我們製造廠擁有如此大的優勢,又盯著華夏第一家腳踏車工廠,我想後面銀行一定是求著我們貸款的。所以五萬的啟動資金足以!”

如果是5萬的資金,自己還要招股做什麼,這個時候諸聞武如是想到。

他苦笑道:“銀行未必肯吧?”

他和銀行打交道不多,所以如此想。

陳光良則說道:“包在我身上,保證讓銀行心甘情願的貸款給我們。當然雖然是貸款,但大家的風險共擔,按股權比例擔!”

高老闆馬上說道:“這是自然的”

諸聞武也只能感嘆道:“陳老闆簡直是我們團隊的諸葛.對了,你們認識的老闆,可以租賃的地皮嘛?”

陳光良又主動說道:“我認識個朋友,在滬南有塊7.5畝的土地,年租金2500,交一年押一年,可籤十年;我認為這幅地皮,作為工廠差不多夠了。”

他已經和朱廣生溝通好,朱廣生一聽是建工廠,也立即同意下來。

諸聞武一愣,隨即說道:“好,那我們晚點去考察一下。”

接下來,大家暢談‘同昌製造廠’的美好未來。

期間陳光良提及,若是滬市有一萬輛黃包車換三輪的,那就是200萬大洋的市場,何其規模龐大。若只是生產腳踏車,滬市連2000輛都要消化好久。

就算以全國市場計算,那也是生產三輪黃包車在短期內的市場更大。

會議結束後。

諸聞武、諸聞智兩兄弟,來到辦公室。

“大哥,早知道這樣,都不用讓其他股東加入進來了,特別是那個陳光良,股權都三成那麼高了!”

以前只是考慮腳踏車生意,一個月能生產三百輛,已經是頂天了(市場決定);而如今,市場突然增加一倍不止,他們諸氏加起來也才50%。

諸聞武說道:“你以為我沒想過獨吞啊,但這個陳光良可不簡單,我要真那麼做了,人家說不定就能先一步搞出三輪車;更重要的是,觀他的表現,似乎對三輪黃包車的流行,有著很大的自信。”

後面一條,才是諸聞武真正‘忌憚’的事情。

因為換做是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那些車行換上‘三輪黃包車’,又如何利用輿論去操作等等。

僅是陳光良自信的表情,就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真這麼厲害?”

“反正就是很厲害,以後這些傷感情的話,就不要說了!”

“明白,我就在你面前提一下而已,主要是這麼賺錢的生意,我們也就共計5成股權,而且總投資五萬就搞定了。”

“沒有人家,你五萬搞不定!”

諸聞智頓時啞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