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崛起的百年豪門

第437章 獲得巨資

平安銀行大廈的辦公室裡,陳光良拿著一份《東方日報》閱讀。

一則訊息讓他心生警惕——廖創興企業的廖寶珊,宣佈家財已經上億。

這則訊息本身與他無關,畢竟就是廖寶珊在媒體面前吹噓一番,以此來證明他旗下的廖創興銀行、廖創興企業的實力強勁,信譽卓越。

但陳光良可是明白,這或許會成為一件‘銀行擠提’的前奏。

廖寶珊如此高調,必然會遭人嫉妒,而在有心人的眼裡,廖寶珊之所以發跡如此的快,那是因為他這些年動用銀行儲戶的錢,去大舉投資地產,快速的積累了龐大的財富。

所以,為他今年中的事情,埋下了導火索。

而這件事對於陳光良來說,需要警惕的是——平安銀行,要知道嫉妒陳氏家族的人,會更多的!

陳光良仔細思考起來:

長實集團的9000多萬貸款,基本都是平安銀行貸出;

當然,環球集團、長江工業集團、時代影業在平安銀行的存款總和,不止這個數字!

與此同時,平安銀行對香港工商業的扶持,力度是一直比較大的,所以貸出的錢比例也比較大。

平安銀行目前的‘存貸比’,其實也就52%左右,並不算高;但如果真發生擠提,必然也有麻煩。

陳光良很快又放下心來,只要長實集團順利上市,平安銀行的風險就直接降低很多;更何況,平安銀行的信譽,雖然比不上滙豐、渣打,但也是比前世的恒生銀行,高出很多,擠提的風險很小。

“倒不用擔憂今年(1961)的銀行擠提!反倒是要擔憂1965年的銀行擠提,不過那時候,自己只需要提前稍稍佈局,平安銀行也高枕無憂。”

想到這些後,陳光良徹底放下心來。雖然香港的歷史已經在被改變,但大體上不會差的,畢竟很多時間屬於歷史的必然。

例如前世1965年的‘銀行擠提’,是基於港府在1962年修改建築條例,規定在1965年後,建築面積會減小。

所以很多開發商紛紛提前進入開發環節,大量的資金湧入地產業,造成銀行缺錢,當然或許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這樣的歷史總歸是存在的。

而又過兩年的事情,更是不可能改變的歷史。

........

思考這些問題,是陳光良對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的警惕,擔心他們因為嫉妒平安銀行在香港工商業的影響力,而在背後使絆子;所以,在關鍵的時候,陳光良都要最佳化平安銀行的‘存貸比’,保持充足的現金流。

例如此次長實集團上市,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將股民的錢據為己有,同時也能讓平安銀行的現金流更充足。

不一會。

陳光良召見平安投資的總經理張樹年。

平安投資,是一家投資銀行,此次長實集團上市,便是其作為財務顧問。

另外一方面,平安投資旗下擁有:地產信託部、證券投資部、平安保險等部門,資產也是相當的雄厚。

其地產信託部,目前主要是持有香港的工業大廈及海外地產,資產也是相當的客觀,價值上億。

證券信託部方面,不僅持有香港的優質股票5~10%,亦還已經進入美國股市、日本股市,有少量的投資。

“樹年,你馬上將我們投資的港股,減倉一半。所得的資金,存入平安銀行,將來再做回購的資金。另外,時代影業的股權,減倉至40%即可(總共持有60%)。”

這一波股市,以1950年計算,翻了好幾倍,回報率相當的驚人。

不過香港股市的盤子很小,去年交易量大概是在12億左右。

張樹年點點頭,說道:“這些年,香港股市確實已經漲了很高,回撤50%的資金,是非常英明的決定。”

他想到一個事情——那麼老闆讓長實集團在這個時候上市,顯然是在高點,稍後長實集團的市值,恐怕會下跌。

這招高明啊,在股市最火熱的時候上市,不管是籌集的資金更多,還是籌集的成功率更高,都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陳光良說道:“如果不是考慮平安銀行的資金問題,我未必會選擇回撤,畢竟都是打算長期投資的。所以,後面還是會趁機買進去的。”

“好的”

張樹年雖然想問——為什麼平安銀行資金出現問題,但他還是管住了嘴,有些事情根本不能用常理來解釋,這是他跟了老闆多年的想法。

待張樹年離開後,陳光良徹底放下心來。

這一波回撤,有好幾千萬的資金,等度過了今年,再找機會買進去便是。

再不濟,等到1965年後,或者1967年後,抄底都是可以的。

.......

春節過後,長實集團正式走上市的流程,在很短的時間裡,認購長實集團的資金便達到發行股票的資金的五倍,凍結資金高達9億港幣。

所有的香港市民都沒有想到,長實集團的股票居然如此受歡迎!

等到3月初旬,長實集團上市時,長實集團的股票很快升值到40元,市值高達12億。

一時間,長實集團在香港成為巨無霸上市企業。

與此同時,香港股市也掀起新的一波高潮,市民紛紛攜資本入市,這樣的場景,前世肯定沒有出現,所以香港股市的歷史已經發生一些變化。

而在長實集團的會議室。

陳光良主持了地產會議:“長實集團上市後,部份資金用於償還債務.....與此同時,拿出4000萬港幣購入北角園明山的‘時代製片廠’。這幅地皮22.5萬平方尺,我打算建一個大型的私人屋邨.....”

雖然只有22.5萬平方尺的地盤,但地積比可達到9左右,這樣算下來便是180~190萬平方尺的可建樓面;每個住宅單元約為450~950平方尺的話,差不多是2800個住宅單元左右。

如此規模,自然要建相應的公共設施,儼然是一個‘私人屋邨’的專案。

負責住宅地產開發的陸孝清,當即說道:“北角園明山這個地盤,地理條件優越,環境雅靜,確實是一個好地盤。如果我們再配備齊全的設施,以及高質量的建築,算得上一個中高檔的私人屋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