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崛起的百年豪門

第427章 雄霸香港

又是新的一年(1959)。

九龍,觀塘牛頭角。

榮昌重工業在這裡買下一片土地,作為第二拆船場地。

而此時,這裡停著十數艘大船,正在等待檢驗。

陳光良親自登上一艘二手船,在船上檢驗起來,旁邊還跟著他侄子陳文博,以及其餘人員。

“船齡三十年,裝置方面的情況尚可......這一艘,如果好好的維修保養一番,可再使用5年以上。”

陳文博連忙說道:“是的,大伯,這一艘已經準備維修保養,而不是拆船。此次從歐美港口買回的24艘船隻,有近一半是可以繼續運營的。”

陳光良點點頭,這個侄子做事比較用心,不是個渣二代。

他弟弟就這麼一個兒子,陳光良有時候都親自培養和安排陳文博的工作。

陳光良說道:

“拆船產業,是一個大產業。每一年都有數量非常可觀的船隻等待被拆卸,同時航運的形式又影響著拆船業的發展,例如現在世界航運不景氣,歐美的船東認為這種船與其繼續經營或停留在港口,還不如便宜出售掉,這樣才符合利益;故而,如今等待被拆卸的船隻增加很多。”

“另外一方面,我們榮昌拆船要扛起香港拆船產業的大旗,制定拆船的工藝標準,晚一點要拿出實際經驗來。因為我知道,後續必然有更多的香港人看到這裡面的商機,所以參差不齊的拆船隊,會讓汙染加重。而我們,要作為領袖,制定一些拆船的工藝,然後和港府一同規範拆船業。”

榮昌重工旗下的榮昌拆船負責人喬冠昌,拿著本子記錄下大老闆的話,隨後說道:“我們在去年,就有研究拆船工藝,以及去歐美考察,已經掌握比較先進的拆船工藝。最近的實際操作,也會總結經驗,晚點整理一份資料出來。”

陳光良當即說道:“直接拿給我”

“好的”

拆船產業,必然汙染環境,但比起香港的經濟發展,這又是必然要發展的產業。

這一波拆船產業必然要興旺三年時間,因為正好世界航運正好遇到寒冰期,以及船東們紛紛換新船、大船。

香港如果把握機會,相當於每年誕生一個數千萬港幣的龐大產業,而拆船所產生的鋼鐵,重新鍛造後,又可以用於建築工地,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稍後,喬冠昌彙報導:“老闆,英國軍方有意讓我們拆卸他們的航母,他們認為我們的拆船技術比較標準,且規模和裝置齊全。”

所謂的‘航母’,當然是二戰時期的航母,和後世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好事,多拆卸一些航母、軍艦,也是可觀的業務。你自己去談便是!”

“好的,正好現在香港建築業復甦,所需鋼鐵增加。榮昌重工那邊對拆卸的鋼鐵,是有多少可以吃多少。”

如今香港並不止榮昌重工一家鋼鐵廠,那個龐鼎元也在屯門建立了一家鋼鐵廠,以及另外還有兩家鋼鐵廠。

但是,榮昌重工卻供應著香港近一半的建築鋼鐵所需,如果再扣除進口的,其它三家鋼鐵廠佔的份額很少。

榮昌拆船廠一共採取兩種拆船方式:觀塘廠採取‘衝灘拆船’、將軍澳碼頭採取‘碼頭浮拆’。

稍後。

陳光良來到將軍澳碼頭時,便看到了‘碼頭浮拆’的方式。

“碼頭浮拆”是一種常見的拆船方式,它涉及將廢船透過繫泊設施固定在碼頭岸邊,然後利用岸邊拆解設施和浮吊等裝置,將廢船逐段安全解體。

喬冠昌介紹道:“我們在拆解過程中,透過圍油欄將待拆船舶完全包圍,以防止油汙水的擴散,同時由吸油船回收圍油欄內漂浮的油汙水進行環保處理。僅這一步,就足以納入拆船的教科書,規範香港拆船產業。”

說完,他眼神透露著自豪。

當一個行業能做到老大,並且能制定行業的規定時,當然就有自豪的資本。

當然,這些也離不開老闆的強調——儘可能的保護環保。

“嗯,儘快制定好綱領,我要拿到港府去規範行業。另外一方面,拆船公會的事情也準備著,晚點你去擔任這個主席。”

“是,老闆”

陳氏在香港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紡織公會、成衣公會、塑膠花公會、塑膠公會、假髮公會.......都是長江工業集團旗下的管理層們。

而且,大家還不得不心服口服,因為在這些領域,長江工業集團都是‘引導者’、‘創始人’。

.......

“榮昌拆船廠招工,包吃住,實習薪水80元/月,轉正100元/月。”

此訊息一經被看到,立即迎來大批的應聘者。

雖然已經是1959年,但香港的薪資漲幅依舊非常的緩慢,這得益於內地在源源不斷的送來廉價勞動力;而由於內地的廉價勞動力衝擊,本土的市民薪水自然也漲不上去。

在四十年代末期,香港工人的薪水是30~80元,而如今十年過去,香港工人的薪水也才漲到50~120。

甚至一些‘資本家’非常苛刻,例如什麼汽修廠、電器廠等,簽署‘學徒合同’,一簽就是六七年,每月薪水40元,然後只給你發20元,剩下的滿師才給你720元的滿師金。當然,這種合同一半是包吃住的,不然能把人餓死。

“實習都有80元一月,這個工作很不錯啊!”

“那是,不過你沒有看到麼,只招募16~40歲的男性,這是體力活。”

“體力活就體力活,反正包吃住,我覺得很不錯。”

一時間,應聘者多如牛毛。

李高福便是其中之一,他很快被應聘上,然後被安排在牛頭角的拆船廠。

哪怕是冬天,拆船也能讓人出一身汗,非常的辛苦。

而且拆船還不能亂拆,這裡配備技術人員,管理者拆船的步驟和工藝。

工作半天,李高福忍不住叫苦起來:“好累啊”

一名同事說道:“不然呢,你以為資本家的錢那麼好拿。不過我已經聽說,基本上一個月就可以轉正,到時候就可以拿100的薪水,這不比工地上的地盤工低了。”

李高福眼神又有光了,他是內地過來的,這才一年時間。

100港幣的薪水,別說這種強度,就是再累五成,他也忍得住。

“開飯了”

隨著有人喊,拆船廠的工人紛紛下船,準備去打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