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如原版女主唱clare torry那樣,郭思楚在想到了死亡和把自己的聲音當做一件樂器之後,的的確確的跳出了之前那種要是唱不好就覺得對不起邊浪的怪圈。
狀態上來了,此時她的吟唱聲就和邊浪他們一幫樂手聚在一起玩即興一般,雖然聽起來有些隨性的感覺,但不管是調子、節奏和情緒卻又是穩穩的在框架之內。
這就讓在臺下的席爾瓦都忍不住要讚一句:“這真的就是不給翻唱留一點活路!”
埃爾夫也跟著點頭:“可能偉大的作品都是這樣吧,翻唱永遠都及不上原唱的高度。不過wave也是真絕,別人的歌就算再難,練一練總還是能有個對比的可能性,這首歌他是直接把翻唱的路給斷了。”
席爾瓦聽完就又跟了一句:“這首歌要是我能參與,那該多好!”
到了席爾瓦這個水平,不會聽不出郭思楚這現場有即興的成分在裡面。但是這並不妨礙聽眾們覺得這首歌和邊浪超級牛逼……
邊浪當時給郭思楚譜子和小樣的時候,是綜合了水爺版本和原版的。至於寂寞爺後面和clare torry再次合作的現場,從效果上講已經沒有多少參考的必要了。
畢竟那時候的clare torry嗓子已經不太得行,如果把這首歌的人聲部分分成三段的話,clare torry現場的後兩段就只剩下音準、情懷和情緒了!
所以邊浪同樣是幫郭思楚分成了三個部分,讓她方便一段段的練習。
第一段始於1分10秒到2分26秒停止,整個演唱都是四五組高音之間一直起伏,整整一分多鐘的第一部分演唱,最後在郭思楚那如同情緒要崩潰的“破音”中結束。
架子鼓聲也隨著郭思楚的歌聲一同停止,如果按照之前的第三種解讀來看的話,這就是第一波衝擊之後開始進入舒緩期的一個時間段。
除了原唱的現場版之外,不管是水爺還是寂寞爺的現場版本,都是分三個女主唱來完成的。
這個設定邊浪以後或許會用,但是在郭思楚的當打之年,特別還是滾石這首歌的首次亮相,所以邊浪一定是要讓郭思楚自己完成的。
進入第二部分之後,舞臺上的燈光再次昏暗下來,只有聚光燈將砥礪、華顏和郭思楚三人繼續點亮。
此時郭思楚的吟唱已經從第一段那扣人心絃、如巨浪一般連綿不絕的狀態,轉換到了開始有明顯的空拍和氣聲演唱狀態中。
這變化一出,樂迷中立馬就有女菩薩get到了之前的第三種解讀!
“如果這個節奏的話,應該會舒服吧,只是時間是不是有點短!”
“以後可以試試在做的時候放上這個音樂,我感覺會非常的有意思!”
“我在想,wave這首歌是不是在和guox的時候得到的靈感。否則怎麼會那麼有感覺,尤其是guo的演唱,我無法想象還有誰能在以後的翻唱中找到這種感覺!”
就連一些女歌手在此時都是露出了嘴角含春的笑意……其中就有席爾瓦:“那感覺一定很美妙吧,否則wave和guo也不會配合出如此出色的作品吧?”
埃爾夫一開始沒聽懂,等明白過來之後就打趣郭思楚道:“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那你還願意去站在臺上麼?”
“為什麼不呢?為了這麼一首歌,還能等到一時的快樂,這有什麼問題麼?”
這話,埃爾夫就當沒聽見了。雖然他知道席爾瓦是就事論事,如果真的是這個情況,她也不一定就會那麼選。但前提是邊浪就和郭思楚一直穩穩定定的不再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否則他真的擔心席爾瓦會以身試歌!
倒不是說不行,只是這樣的話那本來就不簡單的關係,就要變得更加複雜了。
不過就是在腦中過了一下,這首歌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個部分……
如果依舊用第三種解讀來理解這首歌的話,那麼此時就應該是休息了一會養精蓄銳之後的又一輪風暴。
鍵盤和夏威夷電吉他的配樂依舊是天花板一般的存在,把郭思楚最後一段的瘋狂給鋪墊得更有味道……
從3分37秒開始:“啊……啊……啊……啊啊啊……”
僅僅從郭思楚的表情上來看,就已經知道演唱難度不小。持續在5組一直飄忽的真聲,讓臺下無數女歌手鬥毆感到頭皮發麻。
“看來真的是她休息的時候太佛繫了,以至於讓很多人都忘記了她的實力!”這話是陶曉雨說的。
而臺下楚軍們的表現就要比這個激烈太多了:
“楚後這是王者回歸來,等回國就宣佈歌壇大一統啊!”
“不得了,不得了,論對楚後的開發程度!之前那些合作的音樂人僅僅只能是邊浪的一半!”
“嚯!看樣子邊浪是已經拿到楚後使用說明書的完整版了啊!這感覺,誰特麼頂的住!”
就算有些目前還get不到這首歌的楚軍,也在濾鏡的加持下給了高評:“這大概就是歌手到藝術家的轉變吧?”
由於之前根本就沒有一個定稿的版本,所以包括邊浪在內的臺上這些人,也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版本。
最感到驚訝的就莫過於在調音臺那邊監聽的奧拉夫了:“我感覺邊浪真的就是最好的春藥,guo這次表現真的太出色了。怪不得和wave要我把這個版本留下,我估計就算是guo本人,以後都很難再唱出這個狀態了!”
再看砥礪和華顏這倆主要的樂手,現在也是沉浸在了和郭思楚這絕妙的配合之中!
之前,不管是哪一次的嘗試,兩人的感覺都還是樂手與主唱之間的那種配合。但是此時此刻,兩人只覺得郭思楚就是滾石的樂手,她的聲音也變成了一件樂器!
至於邊浪,他在感嘆郭思楚的唱商和狀態的同時,已經在思考關於pink floyd的專輯問題了。
《comfortably numb》、《wish you were here》和《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分別屬於三張不同的神專。
如果真要全面復刻,邊浪的cpu確實有點要燒的感覺。
但是如果不出專輯的話,《the great gig in the sky》這首歌的真實意境,可能長久都不會得到正確的解讀。
畢竟,把這首歌放回到專輯的框架裡面做閱讀理解,才是最正確的解題思路!
之前說了三種這首歌可能理解角度,那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專輯之中,在pink floyd的理解中,這首歌到底想表達什麼?
在原地球《滾石》雜誌評選出“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該專輯排名第43位。
而在邊浪自己這,《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以不可排序的方式存在於個人搖滾專輯的前10。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