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也可以理解為“the dark side of the human”,pink floyd在專輯中討論了光陰、金錢、戰爭、世俗等等哲學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並對這些概念對應的很多陰暗面進行了抨擊。
而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專輯中,《the great gig in the sky》處在什麼位置呢?
這張專輯曲目的順序如下:
《breathe》、《 on the run》《time》、《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money》……
在曲目《time》時間之後,《money》金錢之前。
而實際上從專輯整體來看,01-04中的01-03更多是自我內化的探討,話題包括自我對話、存在、生存、追逐、時間等。
而04正好跟在03《time》之後,與前三首歌曲組成了一個自我生命探討的完整樂章,《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是講述的死亡
從01-04,就是一個人出生,生存,與時間搏鬥,最後死去的完整的生命過程。
所以《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中的那些貌似奇怪,甚至於反生理的尖叫嘶吼,掙扎咆哮,以及最後的虛弱與無奈。
如果站在一場生命的幻夢即將逝去的角度上,還會覺得過分與難以理解嗎?
《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真正魅力在以上兩小節中,我們看到了阿方索·卡隆心中理解,看到了我的一種理解,看到了雲村熱評裡網友的理解,也看到了pink floyd內心的《the great》。
那這些理解,到底誰才是準確的理解?除了pink floyd自己的理解外,其他的理解正確嗎?是否是一種過度、歪曲的理解?
關於文學、音樂等藝術的理解、主觀理解、過去關於符號,關於解讀的討論在文學、哲學界已經是一個非常悠久且龐大的課題,
所以在上面兩節的分析中,不管是哪一種理解都應該是正確的,都抓住了《the great》的音樂發展和歌詞表意,所以都是對《the great》的本質有著有效邏輯的理解。
那《the great》的本質是什麼?
就需要在以上四種不同的詮釋邏輯之中去找到共性的原型,或者說將這些結構交叉求解。
生活磨難的經歷、吸毒者的內心與生活、性經歷、死亡過程,這些理解《the great》的不同切入角度,彷彿南轅北轍,但隱約中卻有著聯絡。
這四種情緒都是極端的情緒,都是複雜的情緒,都是起伏加大,情緒強烈與寧靜對比的情緒。
對,這第一種共同性就是情緒的共同,情緒起伏邏輯的共通。
同時,無論是生活磨難、吸毒者、性經歷、死亡過程,每一個主題有著非常複雜的思想狀態。這些主題往往都可以包含不同的子情緒,衍生出許多細節的思維細節。
而正是思想的足夠複雜化才能與編曲中豐富的編曲細節相對應。理解邏輯的思想複雜度,這是第二種共同性。
不管是思想還是情感,都會有理解上、複雜性上符合我們日常認知共性的發展邏輯,而當我們的情感或思想正好與音樂的旋律編曲邏輯契合的時候,我們情感的觸動和思想的共鳴便隨之而來。
而《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優秀之處便是在於對“平靜—歇斯底里—平靜”這樣的情緒進行了精妙而豐富的描繪,歌曲中雖然歌詞很少。
卻將人聲的叫聲進行了樂器化,進行情感表達,更使得《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在帶入人類情感主題的過程中擁有極好的契合度。
而且郭思楚的演繹在這裡也做的極好!
所以,當聽眾在《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帶入滿足歌曲發展邏輯的一切人類情緒的時候,都可能獲得“恰當”的理解和感動。
這就是《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或者說音樂相對文字更強的超越性。
當然這其中還有個更加宏大問題就是,搖滾樂的魅力到底在哪,為什麼無法理解這些歌曲?
這其中的一個結症,或許就是很多普通樂迷平時接觸的多數流行歌曲的創作,更為流水線,為了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需要追求更多人喜歡。
所以裡面核心的情感和思想都必須是大眾化的、簡單的,人人皆可感知的,所以當然題主能夠感同身受。
但搖滾、獨立音樂,其創作的目的、情感更為私人化,包含的思想也可能更為複雜深刻,所以更難獲得聽眾的情感匹配。獨立音樂更像是歌去挑聽眾,挑選那些會欣賞自己的聽眾。
但一旦匹配成功,你便能在這些獨立作品中獲得更加私密,更加難得,更加強烈的滿足感。這就是搖滾與獨立音樂的魅力。
那面對一首搖滾歌曲,如果我們聽不懂,就永遠不會懂了嗎,或者說就沒辦法了嗎?
這當然不是的,就像是原地球有句話說的很好:“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對於搖滾樂的理解和接受,或許也是會有這樣的一個過程。從開始的不理解、聽不懂、無法共情,然後因為某流行歌手的某一次對某一首歌翻唱或者安利,就開始被影響嘗試去接受。
這種例子,在原地球最典型的應該就是三小隻和法師了。
而在水藍星,邊浪估計短期內就是隻能靠郭思楚來強帶著破圈了。透過她的鐵粉開始擴散,然後是路人粉,然後再慢慢的破圈出去。
所以這首歌要是傳回國內之後影響力不小的話,邊浪的選擇就是先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這張專輯先給做出來了。
然後是《the wall》,最後才是《wish you were here》。
也不知道當奧拉夫聽到邊浪這個決定的時候,會不會激動得流下淚來。
不過,當《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在郭思楚的最後一個尾音和鋼琴音同時停下的時候,郭思楚的眼淚是下來了。
在場的無數華夏樂迷的淚水,也是跟著歡呼和掌聲一起,莫名其妙的就一起到來。
等臺上的燈光再次全亮,邊浪這個幕後的“黑手”再從陰影中再次出現!
這一刻,郭思楚、砥礪和華顏這三個這首歌演繹時候的最大功臣,都不約而同來到了邊浪身邊,紛紛和他擁抱。
郭思楚還抱上了就不撒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