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曼一直靜靜地坐在主位,等到會議室裡的聲音終於慢慢消失,他才緩緩開口到:“本來,在這個獎項上,我依舊想如同其他獎項一樣,讓大家儘量形成一個統一意見。這是電影節評審的慣例,也是我擔任主席的職責。但現在看來……”
他掃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恐怕已經走到了必須各自投票的那一步。大家同意嗎?”
沒有人說話。
陳可新也沒有。
他不是第一次做評委。早在2007年,他就曾擔任過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的評審。
2009年,又在釜山國際電影節的亞洲電影之窗單元當過評委。
前年還參與過金馬獎的終審評審工作。
這些經歷讓他很清楚一個事實——無論是在國際電影節,還是華語世界的獎項評選中,評委會主席都會盡量讓大家在討論中達成統一意見,而不是直接訴諸投票。
原因很簡單:如果是統一意見,結果會顯得更加權威、穩固,也不容易被外界質疑。
反之,如果是投票,結果固然也有效,但一旦分歧過大,票數接近,難免讓外界猜測評審團內部存在嚴重對立,甚至給媒體留下炒作空間。
尤其在威尼斯這種國際a級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這樣的核心獎項一旦出現險勝啥的,就可能引發長時間的爭論,不是一件好事。
陳可新很明白,這正是邁克爾·曼一直拖到最後才討論這個獎項、並且反覆嘗試調和的原因。
可眼下,顯然調和已經不可能了。
老邁的邁克爾·曼對會議室裡的沉默並不意外,靜靜等了幾秒,又開口道:
“我以評委會主席的名義宣佈,這次的投票就代表著最終的結果,一旦投出,為了公平,就不許變票,包括我在內。”
“無論投票結果如何,都是如此。”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尊重自己的身份,從職業道德出發,慎重的投出自己的一票。”
“在最終結果出爐之後,對外保持一致口徑,對投票和討論過程中發生的一切保持沉默。最終,不管是誰將捧起這座萬眾矚目的獎盃,那都是我們九個人共同的意志。”
“對我的話,大家同意嗎?”
這一次,隔了幾秒鐘,陸續有人回應:
“同意。”
“同意。”
“我也同意。”
來自世界各地的評委們紛紛表態。
陳可新雖然明白,這樣的承諾其實只有道義約束,但他依舊跟著說道:“我同意。”
邁克爾·曼見每個人都表了態,笑了笑,道:“我再重複一次,這不是兒戲,經過兩天兩夜的討論,現在已經到了做決定的時候了。希望大家都慎重考慮。不管多久,我都可以等你,可一旦投出決定的一票,就不允許更改。明白了嗎?”
“ok。”
“明白。”
“開始吧。”
其餘八個人都答應道。
“好,那我們就從……”邁克爾·曼右手一指,
“瑪麗娜,你先。”
第一個發言的,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66歲的塞爾維亞表演藝術家,1997年曾獲威尼斯雙年展最佳藝術家金獅獎。
陳可新坐在這個黑髮女人的斜對面,因此這兩天的激烈討論,他也算是親眼見證了這位“歐洲行為藝術之母”的強勢。很多時候,他還沒來得及說的話,瑪麗娜就已經替他說了出來。
邁克爾·曼話音剛落,瑪麗娜幾乎是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
“我的這一票投給陳,絕對的。如果我有一百票,這一百票都會投給他。你們見過死亡嗎?我見過。我曾在塞爾維亞最大的墓地裡,在殯儀館待了整整一個月,見過數不清的死者。你們知道人死時,他們的臉會是什麼表情,眼睛會變成什麼樣嗎?我在《水滴》的最後一個鏡頭裡,看到了同樣的東西。陳不需要一隻蒼蠅爬過眼球,也不需要化妝師一層一層地給他化妝,他就讓我相信,他是真的死了。這已經不只是表演,而是超越表演的存在——這是一種偉大的行為藝術。所以毫無疑問,我這一票給他,這是他應得的。”
邁克爾曼點點頭,對一旁的公證員說道:“記下來,陳一票。這一票已經不能改變,瑪麗娜你同意嗎?”
“同意。”
“好,下一個,萊蒂西婭。”
萊蒂西婭·卡斯塔,法國演員、模特,34歲,比起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這位不僅資歷更淺,名氣也沒有前者大,雖然長得美麗,但出道以來的代表作只能說是乏善可陳。
所以,在聽到邁克爾·曼點名之後,也沒有多說,小聲說道:“我投給大師,華金和菲利普。”
而這裡引來了一旁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怒目而視,萊蒂西婭也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總之依舊沒有改票的意思。
“你確定嗎?”
“我確定。”
“好,一比一。下一個,福爾曼先生。”
阿里福爾曼,以色列導演,編劇、製片人,拿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也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前在辯論中,他始終是大師的忠實粉絲。
果然,這一次也一樣。
“華金和菲利普,《大師》。先生們,女士們,我認為我有必要再說一次我的投票理由…………”
阿里福爾曼絮絮叨叨的說著,但是陳可新基本沒有聽。
因為他知道,說一千道一萬,阿里·福爾曼哪怕找出一千個一萬個理由,去說服大家他的投票是合理的,但其實最根本的理由,在他看來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哈維·韋恩斯坦是個猶太人,他也是。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理由嗎?
還有萊蒂西婭·卡斯塔也一樣,這個女人其實就是想要巴結哈維進入好萊塢。
呵呵,一個比一個無恥!
阿里福爾曼之後,是巴勃羅特拉佩羅,一個阿根廷導演和製片人。
和爭論時的表態一樣,他舉起手,用阿根廷人那種特有的誇張語氣,用陳可新也不知道是褒是貶的口吻說道:“陳。誰也別想著說服我投給其他人。作為一個導演,看到他坐在床上打飛機的樣子,我的整顆心都在為他顫抖,這個世界上還有哪個演員比他打飛機打得更好嗎?不,沒有了。他就是當之無愧的打飛機之王。誰有辦法讓我跟他合作一次,我甚至願意跪下來舔他的鞋子。”
邁克爾·曼咳嗽一聲,道:“巴勃羅,我提醒過你好幾次,房間裡還有女士,請你說話保持克制。”
巴勃羅特拉佩羅做了個鬼臉,說道:“邁克爾,我沒有說我願意替那個幫我的人打飛機,我就已經很剋制了。”
“哈哈哈哈哈。”
原本氣氛凝重的會議室,響起一陣笑聲。
陳可新也笑了。
雖然巴勃羅特拉佩羅一直都在插科打諢,但同為導演,陳可新其實非常理解他。
在看電影的時候,他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
如果說,他當初對《如果·愛》在公交車上的那一幕感到滿意,但現在,他心裡又何嘗沒有升起一種深深地遺憾?
都是性感。
他之前拍的是多麼如同隔靴搔癢啊。
可誰又能想到,一個初出茅廬,長相漂亮的毛頭小子,其實是一個可供挖掘很深很深的無窮寶藏呢?
陳可新惋惜的默默嘆了口氣。
只可惜,別說巴勃羅特拉佩羅,他估計也是沒有太多和他合作可能了。當初《投名狀》李連杰的一億片酬都快讓華語市場不堪重負,換做2億,3億……一個演員的票房號召力再高,可池塘就這麼大,收回成本也是千難萬難。
巴勃羅特拉佩羅投完票後,瑞士女導演烏蘇拉梅爾,以及英國女演員兼導演,兩次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薩曼莎莫頓也都分別投下了自己的一票。
至此,在陳可新投票之前,已經有6個人投完票。
投陳諾的有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巴勃羅特拉佩羅和烏蘇拉梅爾。
而投華金和菲利普的則是,萊蒂西婭·卡斯塔,阿里福爾曼和薩曼莎莫頓。
目前票數是3比3。
剩下還沒投票的,還有三個人——評委會主席邁克爾·曼、陳可新,以及義大利導演、編劇、製片人馬提歐·加洛尼。後者曾憑藉《格莫拉》和《現實》兩度在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奪得評委會大獎。
在這三人中,邁克爾·曼作為主席,自始至終沒有明確表態。馬提歐·加洛尼則一直站在《大師》一方,雖不如阿里·福爾曼那樣強硬,但態度也從未動搖。
如此一來,陳可新心裡已算得清楚——加上自己的一票,最後的比分將會是4比4,和預期一樣,最終的決定權會落在邁克爾·曼手中。
幸運的是,雖然邁克爾·曼從未公開表明支援誰,但從這兩天一些閒談的字裡行間,陳可新能感覺到,他的傾向更偏向陳諾。
他在心裡默默嘆道:
“諾仔,我也就幫你到這兒了。這些鬼佬,要麼講同族情分,要麼想著進好萊塢,要麼想把奧斯卡提名變成獎盃,所以都去抱哈維·韋恩斯坦的大腿。一點都不公平,也不講理,搞得我也沒辦法。希望邁克爾·曼最後會投給你吧。”
想到這兒,他毫不猶豫地說道:
“我投給陳。”
話音剛落,阿里·福爾曼忽然開口:“主席,我對陳導演的這一票有異議。我這裡掌握一些情況,認為陳導演應該在這個獎項上回避投票。”
聽了阿里福爾曼的話,邁克爾·曼驚訝問道:“福爾曼先生,說說你的理由。”
“據我的訊息,陳導演和諾陳曾經在6,7年前的一部華語電影中合作過,那個時候陳還沒有出名,但卻在他的電影裡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配角。之後他們一直以來都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作為證據,兩年之前,陳導演的一部電影籌拍,諾陳為他介紹過投資人,拉到了投資。這些事情都充分說明,他們之間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利益連結。”
說著,阿里·福爾曼攤攤手,一臉坦然的說道:“而且,他們兩個人都姓陳,我雖然沒有證據,但我猜想,陳導演和諾陳兩個人,他們或許是親戚。”
“what?!”
“comment ?!”
“was?!”
“nonè possibile!”
會議室裡猛然爆發出各種語言的驚呼。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過來。
陳可新努力保持著鎮定。
邁克爾·曼轉過臉來,問道:“陳導演,阿里導演說的是真的嗎?”
陳可新知道,這個時候否認沒有任何意義。
無論是如果·愛,又或者是他和奈飛合作的那一部《皇后大道開膛手》都是公開的,只要稍稍一查都能查到。
他道:“我的確和陳合作過,他也的確給我的電影介紹過投資。但是,我跟他不是親戚,陳在中國是一個大姓,有上千萬的人姓這個,阿里導演對我的懷疑是毫無根據的。我敢用我的職業道德擔保,我的投票是出於我的專業角度,而不是別的。”
阿里·福爾曼笑著道:“陳導演,哪怕我對於你們親屬關係的猜測是錯誤的,但是那兩部電影已經證明了你和陳之間存在著利益關聯。所以,不用多說了。”
然後以色列導演轉過頭,問道:“邁克爾主席,你說呢?”
邁克爾·曼點頭道:“這的確觸犯了評委會里的公平原則,陳導演,我很抱歉,福爾曼先生說得很對,在這個獎項上的投票上你應該回避。”
陳可新的一顆心瞬間墜入了谷底,但是臉上依舊保持著鎮定,點頭道:“我知道了邁克爾。”
“那麼,陳導演的這一票,我作為評委會主席,宣佈它作廢。下一個,馬提歐,該你了。”
馬提歐·加洛尼開始發言了。
這個義大利人有點碎嘴,一開口並沒有直接表明立場,而是先扯起了些亂七八糟的閒篇:
“其實,我覺得兩部電影都非常出色,雙方的男主角都奉獻出了我這十年來見過的最佳表演。想到我們只能選一部電影、一個男主角,我簡直快要瘋掉了——這絕對是史上最艱難的抉擇……”
陳可新卻完全聽不進去,心裡亂成一團。
因為他這一票作廢之後,原本還算優勢的局面,一下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看著對面的阿里·福爾曼,見對方眼裡閃爍著得意的光芒,心裡真的鬱悶的想要吐血。
他知道,在眼下的局面裡,對陳諾來說,真的可以說是大勢已去了。
少了他這一票,等到馬提歐·加洛尼——這個在2天時間裡,一次都沒有改變過立場的人——把票投給《大師》。那樣的話,比分就會變成4比3,《大師》領先一票。
在威尼斯的投票規則中,評委會主席並沒有所謂“多0.5票”的權力,所以,哪怕邁克爾·曼真如他所料,會把票投給陳諾,那也只能追平比分,形成4比4的僵局。
在經過兩天激烈爭論、誰都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
僵局,就是死局。
如果真是4比4打平,僵持到最後,那麼,結局只會有一個:
在男主角獎項上,頒發“雙黃蛋”,或者說是“三黃蛋”。
因為在媒體和影評人口中,以及他們這裡,《大師》的兩位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與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從影片公映之初就被牢牢繫結在一起。
這樣一來,如果再加上陳諾——這個拿過兩次柏林影帝、一次戛納影帝、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演員——
三個世界頂尖演員一起捧起本屆威尼斯影帝獎盃?
這可以說荒謬到了可笑的地步。。
這個結果要是出爐,對於威尼斯電影節來說,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一個本來就只能在三大電影節中敬陪末座的電影節,不僅讓三次在柏林戛納捧杯的影帝做了他的三分之一個影帝,還讓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一起共享他的獎盃?
還是在萬眾矚目的目光下!
這樣的事情,哪怕對一個舉辦了69屆的電影節來說,都可以說是致命的。
陳可新相信,沒有一個負責任的評委會主席會這麼幹。除非他想毀掉威尼斯電影節,讓這個本就式微的電影節徹底淪為全世界的笑柄,甚至從歐洲三大影展的行列中被掃地出門都不一定。
所以,當馬提歐·加洛尼投出他的那一票之後,
作為主席的邁克爾·曼為了避免這麼尷尬的結局,負責又體面,並且符合他評委會主席職責的做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原本可能存在的傾向,把他決定勝負的一票,投給華金·菲尼克斯和菲利普·賽默·霍夫曼,讓最佳男演員沃爾皮杯的最終投票成為5:3,從而一錘定音,徹底結束這一切。
顯而易見,這個時候,不只是他想到了這一點。
陳可新注意到,會議室裡投給大師的三個人,有兩個嘴角都露出了微笑。
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臉色頓時有些難看。
隨著馬提歐·加洛尼的發言接近尾聲——
好像這個結果,已經註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