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他人的隱私,就是他發洩個人慾望的渠道。”旋即,沈良從弗洛伊德講到馬斯洛需求理論,再到個人價值觀、社會關懷、邊緣人物心理狀態。
反正是一通亂侃。
跟學院派聊天,必須要上價值!“所以,你選擇用一比一的畫幅?”
這次的提問物件換成了系主任老穆。
“對。”
沈良道:“對於習慣寬幅的觀眾,一比一的畫幅比例,天然有一種壓抑感,它是主角心理牢籠的視覺化呈現。”
“冷暖光分割槽呢?”
攝影系副主任,專攻照明藝術的曹全勇教授提問。
“洗車房左右兩側的光線排程,你是怎麼想的?”
“我參照了《教父》和《計程車司機》等電影的燈光運用,左側的暖光代表著現實,右側的冷光是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然後,又是好幾位教授提問,沈良的問答全程無卡殼。
直到老何出場,他問出了最重要,也是幾位老師專門留下的問題。
“談談你對畫幅運用的想法。”
“好的,何老師。”
沈良侃侃而談道。
“從1918年美國電影工程師協會正式制定電影膠片標準以來,畫幅先後經歷過1.33比1,1.37比1,1.85比1,以及最近的2.35比1。”
“這些變化大部分是因為技術升級,以及審美的變遷。”
“也就是說,畫幅雖然是電影的基礎構成元素,但它的變化始終是被動的。”
“電影是集視覺、聽覺與敘事藝術於一身的綜合藝術體。”
“能否賦予畫幅以實際意義,是畫幅能否升格為電影美學元素的關鍵。”
“《刷車》裡畫幅的變化,既是核心敘事語言,也是人物內心情感的真實體現。”
“第一次畫幅變化,刷車工走進隱喻內心世界的收藏室時,雖然他個人是放鬆的,但他卻封閉了自己。”
“而第二次。”
“刷車工走出了困住自己的牢籠,哪怕內心裡隱藏的野獸在威脅他,他還是選擇自我救贖。”
“我希望借這兩次變化,讓畫幅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視覺表達。”
“很好!”
老何春風滿面的點了點頭。
“我對你的回答很滿意,我相信,你的理念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說著,他朝著在場幾位老師看了一眼,見他們紛紛點頭,老何兩頰泛著紅光,高聲道。
“我宣佈,北電97級攝影系學生沈良的畢業答辯,圓滿透過!”
幾位領導帶頭鼓掌。
然後,現場掌聲雷動,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口哨聲,以及學生的大喊。
“牛逼!”
“學長說得好!”
“叼!”
“帥!”
聽著耳畔的掌聲、喝彩、尖叫,程好激動地小臉通紅。
那個男人,好像在發光。
太帥了!這一刻,不止程好一個人這麼覺得。
受到現場情緒的感染,高媛媛也在那用力地鼓掌、歡呼。
她全然沒有意識到張埡東的神色變化。
張埡東受刺激了。
原因是高媛媛的那段表演。
雖然他之前看過劇本,也知道高媛媛什麼都沒露,但沈良拍的太欲、太勾人了。
特別是高媛媛享受的特寫鏡頭。
那表情,他都沒見過!!!那是怎麼拍的?
還有,剛剛放到那一段,現場的男聲都在後面嗷嗷叫。
這讓他有一種心愛的東西被他人窺視、奪走的憤懣。
更直接一點。
他覺得自己被人‘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