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當文豪

第538章 沒人敢出版《在人間》?

“是阿廖沙自傳體三部曲裡的第二部《在人間》。”女秘書言簡意賅道。

弗拉基米爾聞言瞬間坐直,立即衝門口招了招手:“快快快,快讓伊戈爾教授進來!”

“好的,我馬上去和警衛員說。”女秘書看出了弗拉基米爾對這部小說的鐘愛,留了個心眼,準備之後好好調查一下阿廖沙自傳體三部曲的情況,看看能不能把原作者請來和弗拉基米爾秘書長見個面。

而且弗拉基米爾秘書長既然對這本書那麼上心,她自然也不會放過面對面和伊戈爾教授交談的機會——

那種讓秘書長厭煩的人,她才會全權委託人高馬大的警衛員去應付,反正和那種人交好也沒用。

而像伊戈爾教授這類能讓秘書長開心的人,她會主動迎上去,看能不能在對方那兒刷一波存在感。

在門外焦急等候的伊戈爾終於等回了女秘書,他看向女秘書,擔憂地問道:“弗拉基米爾秘書長怎麼說?他願意看一看這份翻譯稿麼?”

“秘書長很樂意看這部小說,您請跟我來。”女秘書笑著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伊戈爾感受到了女秘書的態度變化,懸著的心頓時放下大半。

最初他來找這位幾近權傾沙俄政壇的秘書長時,這個女秘書一副肉眼可見的死媽臉,好像一句話都懶得和他多說。

可現在,女秘書比誰都熱情,這顯然不是伊戈爾自己的魅力。

至於他為什麼突然找上了這位從特工轉型成政客的弗拉基米爾秘書長,還得從《在人間》的手稿從日本國到他手裡後開始說起。

有了《童年》的愉快合作後,北川秀直接和《新世界》編輯部打了招呼,希望系列作的後續兩部也能繼續由伊戈爾來翻譯。

對伊戈爾而言,這既能先將小說一睹為快,又能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呢。

從阿列克謝那裡拿到手稿後,伊戈爾馬上請了個長假,專心致志地在家中開始了翻譯工作。

他先是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直接把總字數約32萬的《在人間》給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伊戈爾整個人都是懵的,久久沒能從《在人間》帶給他的那種震撼裡走出來。

好不容易花了一天的時間把狀態給調整了回來,為了更好的翻譯原著,伊戈爾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在人間》。

於是他又耽擱了兩天時間,外加小半天的休整時間。

當阿列克謝找上門,得知過去一個禮拜了,伊戈爾竟然一個字都還沒寫,他便忍不住詢問起了原因。

由於沒有翻譯作,伊戈爾只能簡單口述《在人間》的劇情,絞盡腦汁描繪著它的偉大。

“如果只是一本《童年》,我認為北川老師還不足以和那些歷史上頂級的文學家媲美,但要是再加上《在人間》的話...”

伊戈爾是這麼對阿列克謝說的。

阿列克謝當場就傻眼了。

“你的意思是,他真能比肩那些‘傳奇’?”阿列克謝覺得那些名字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托爾斯泰、莎士比亞、歌德...”

“這就不是我能評價的事情了,只能說在我個人心目中,看完《在人間》後,北川老師夠資格和他們並駕齊驅,站在同一高度俯瞰當下的整個世界文壇。”

伊戈爾不是一個會隨便說這種話的人,他給了《在人間》如此高的評價,說明這部小說在《童年》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無愧於“當代沙俄文壇第一小說”的稱號。

意識到這點後,阿列克謝立即表示他會馬上和出版社高層聯絡,看能不能把《在人間》的宣發資源等級提到最高。

當初《童年》見刊,《新世界》雖說誠意十足,但也沒有把它列為最高階別的小說來對待,只是提高了北川秀的分成收益比例和版權買斷價格。

如果提到最高階別,相當於《新世界》預設這部小說就是當下沙俄文學的最高傑作!

這倒也沒什麼,伊戈爾覺得《在人間》配得上這份榮譽,整個沙俄文壇也確實找不出比它更優質的純文學作品。

但他還是攔住了火急火燎的阿列克謝。

伊戈爾認為《新世界》是否能讓《在人間》見刊都是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辦公室裡的弗拉基米爾聽完伊戈爾的敘述後,忍不住低聲問道。

他原本想先一睹為快《在人間》,沒想到趕來的伊戈爾是故意用《在人間》的翻譯稿來“誘騙”他見面,實際上稿子還是日文原版。

見到弗拉基米爾後,伊戈爾就把前因後果一古腦兒倒了出來。

說到他認為《新世界》不一定能讓《在人間》見刊時,弗蘭基米爾終於又來了興致。

“《在人間》的劇情主要講述的是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青少年時期生活。

這段時期他為了生活,只能一邊與外祖母賣野果餬口,一邊當繪圖師的學徒、洗碗工、聖像作坊的工人等。

應該是詳細查閱過資料,外加採風時做過這些工作,北川老師筆下的那個時代惟妙惟肖,風俗人情和典型特徵都非常動人...”

談論起《在人間》,伊戈爾就有些止不住話匣子,讚美的話語一句接著一句,宛如滔滔洪水般連綿不絕。

“那不是好事麼?這種嚴謹而認真的創作行為更值得表彰和提倡啊,讓我們的文學家們向他學習難道不好嗎?”

弗拉基米爾越聽越迷糊。

既然這小說那麼好,為什麼還可能沒法在《新世界》上見刊?

“問題是,小說裡有非常多的劇情聚焦在當時底層人民生活的嚴峻和黑暗上。

第一部《童年》,故事主要發生在外祖父的小作坊和家中,是以小見大的群像式寫法,雖然有意無意書寫著農奴制度改革時期底層民眾的生活艱苦,但至少沒有多少正面描寫。

第二部《在人間》完全不同。

北川老師把故事的舞臺設定在人來人往的下諾夫哥羅德,阿廖沙在這個‘人間’裡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不平事’。

我能感受到,北川老師字裡行間都在批判沙皇專制制度...”

沙皇專制制度,是指莫斯科公國一種形式的獨裁,在這個政治體系下,所有的權力和財富分佈被沙皇一個人所控制,類似隔壁的封建制度。

但與隔壁不同的是,即便這個制度早已被推翻和取代,可沙俄國內還一直存在著大量支援它的擁躉。

這批人以舊時代的保守主義者、沙俄貴族、親隔壁反美者為核心,在沙俄各界的影響力極大。

沙皇專制制度的核心是沙皇本人,具有絕對的權威,享有無限制立法、司法、行政權力,他也被認為是所有臣民的父親。

此外與西歐不同,沙俄沒有政教爭權問題,這也是那些支持者堅定認為西方政權體系不適合沙俄的最主要原因。

它的主要倡導者和理論家還包括世界級文學家杜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卡拉姆津、阿克薩科夫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