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683章 鐵幕的裂痕

華爾街的短暫喘息,在央視展示長征九號重型火箭設計圖的瞬間便徹底終結。

儘管京城方面仍然沒有直接給出具體回應,但長征九號專案的公開已經毫無疑問地表明,華夏有能力單獨完成“信標”計劃的全部核心環節,而並不需要依託任何外部力量的幫助。

至於依靠航天運輸產業作為籌碼換取所謂“體面休戰”,則更是單方面的痴心妄想。

華夏人很清楚,自己正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和主動權,因此不可能僅僅滿足於回到一年之前的那個世界。

而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秩序。

一次堪比冷戰結束的大變局,即將來臨。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媒體也不再遮遮掩掩。

尤其第二天泰晤士報的頭版頭條,更是直接點破本質——

《來自21世紀的“波茨坦公告”?超重型火箭終結華盛頓幻想》。

文中直言,這已非競爭,而是一次最後通牒。

只不過,目標從東京變成了華盛頓。

全球金融市場應聲重挫,前一日的技術性反彈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道指、納指再度掉頭向下,恐慌性拋售雖未再觸發熔斷,但持續微跌的曲線在此時反而更顯絕望。

手握鉅額熱錢的國際資本如同無頭蒼蠅,在太平洋上空徒勞地盤旋。

日韓市場?

深陷華盛頓的戰略捆綁,前景晦暗不明。

新加坡、港島?

體量有限,難以承接海嘯般的資本洪流。

華夏大陸無疑是一片黑暗中的最強光源,但嚴格的外資准入限制和產業政策導向如同堅固的閘門,沒那麼輕易可以撬開。

風向逆轉之快,令人咋舌。

短短十幾年,從各地招商部門就從“築巢引鳳”的殷切,變成了如今手握主動權“擇優錄取”的從容。

權力關係的轉換清晰而劇烈。

全球財經媒體的頭條被各種分析佔據,核心議題只有一個——

呼籲華夏放寬投資領域與規模限制的聲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分貝衝擊著決策層。

但始終沒有得到特別積極的回應……

而與此同時,華夏的國際形象也同樣正經歷著深層次的蛻變……

……

一週後,上滬浦東國際機場。

一架純白色塗裝、僅在機尾點綴有綠底白字“shac(滬飛集團)”標識的中型幹線客機,如箭矢般平穩地切入跑道。

其體量與波音737、空客a320相仿,但更圓潤飽滿的機頭、更大的翼展與上反角,以及翼下那兩臺明顯更為粗壯的發動機,卻已經昭示出了它的身份。

正處於密集試飛階段的c919-1000。

也是整個系列中的基準型號。

跟往常的無數次試飛一樣,飛機緩緩減速,然後循著引導線緩緩滑行至指定停機坪,艙門開啟。

但這一次,率先走出來的並非試飛員和航空工程師,而是十幾位西裝革履、神情嚴肅的乘客。

顯然不是航空技術人員。

其中約半數為華夏面孔,另一半雖然也身穿考究西服,但卻有著標誌性格子頭巾與濃密鬍鬚的阿拉伯特色裝扮。

實際上,這一行人正是來自阿布扎比的阿提哈德航空公司高階評估考察團。

考察團負責人哈米德·本·納哈揚步履沉穩地走下舷梯,卻並未急於走向迎接的人群。

而是饒有興致地繞著這架c919-1000轉了大半圈。

最終,他在右側機翼下方停住腳步,目光聚焦在翼下發動機短艙上那排不起眼的銘文標識。

“令人印象深刻,吳總師。”納哈揚抬起頭,對陪同在側的c919專案總設計師吳輝說道。

他的英語帶著帶著明顯的中東口音,但腔調很穩,並不難聽懂。

“剛才的飛行體驗非常平穩,客艙的安靜程度超乎預期。尤其是在低空進行大坡度機動時,機身的安定性和乘客的舒適感保持得很好。”

吳輝微微頷首,語氣自信:

“納哈揚閣下,c919從最初的方案設計階段起,就將主動降噪和主動結構振動抑制技術作為底層需求之一,與整體結構深度整合。這不僅能提升乘客舒適度,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飛機在複雜氣象條件,比如嚴重紊流或風切變下的安全裕度,顯著降低了失控風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