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677章 喪鐘為誰而鳴

但後半段內容則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該產線建成投產後,將進一步釋放產能,為全球積體電路設計企業提供高效、穩定、優質的晶片代工服務……”

“……”

再往後的內容,都已經不重要了。

全球代工。

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卻徹底粉碎了所謂“技術封鎖導致產能僅限於自用”的臆測。

正式宣告華夏不僅實現了突破,還具備了參與全球高階晶片市場競爭、輸出規則的能力。

這三條訊息,猶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

一刀切斷“產能不足”的質疑,一刀剜除“效能存疑”的病灶,最後一刀則直刺“閉門造車”的臆想。

劑量猛、藥效強、目標準。

至於療效,自然也是立竿見影。

前一天還從各個角度爭論新聞是真是假的各路媒體,這一次卻集體失語。

此前質疑最猛的《華爾街日報》默默撤下了查爾斯·霍頓那篇充滿質疑的稿件草稿,並在其網站不起眼的位置,原文轉發了央視關於hpc-7和第二條7奈米產線的英文通稿,未加任何評論。

其餘同行無論立場如何,都不約而同地擇了最“安全”的打法——

轉載華夏官方釋出的資訊,但不置一詞。

彷彿整個英語世界都被噤聲一般。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股輿論寒流,最終是被一份來自東南亞的報紙所率先打破。

《南洋商報》。

這份在東西方議題上通常持微妙立場的媒體,在沉寂了數個小時後,終於祭出大招。

它用整整一個頭版,深度盤點了近一年以來,華夏在多個關鍵科技領域取得的、被西方有意無意低估或忽視的突破:

2014年q3:全球率先實現5g網路規模化商用部署。

2014年q4:“騶虞”工程完成全球首次可重複使用高超音速飛行器全狀態飛行試驗驗證,實現水平起降、臨近空間高超音速巡航與精準返場。

2015年q1:宣佈啟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信標”空間中繼基地計劃,核心能源為兆瓦級空間核反應堆xs-1。

2015年q2: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宣佈在hl-2a裝置上實現5200萬攝氏度h模等離子體超過4000秒(近70分鐘)的穩態執行,並確認實現淨能量增益(q1),可控核聚變研究取得歷史性跨越……

2015年q3:華芯國際宣佈全面掌握等效7奈米晶片製造工藝並實現量產,同時計劃在q4結束前啟動第二條產線,劍指全球代工市場……

……

雖然這些新聞都來自公開報道,但卻從未像今天一樣被專門排列在一起。

任何看到這篇報道的讀者,尤其是西方讀者,都必定感受到一種十足的壓迫感——

華夏幾乎是以季度為單位,在最前沿的高新技術領域攻城略地。

以這樣的速度持續下去,華盛頓方面所拼命維持的戰線,到底還能堅持多長時間?

實際上,就算有人看不出,或者故意不願看出其中的深意,也無妨。

因為文章在結尾處,以毫不掩飾的文字寫道:

“這一系列並非孤立、而是呈加速爆發態勢的突破,清晰地勾勒出一條無可阻擋的上升軌跡。試圖透過封鎖關鍵材料、斷供核心裝置、脅迫技術夥伴等傳統遏制手段來阻止這個程序,已被證明是徒勞且加速自身衰落的戰略誤判……”

“技術領域的‘鐵幕’正在其內部壓力的擠壓下扭曲變形,世界,尤其是那些曾長久居於主導地位的國家,是時候摒棄傲慢與僥倖,正視並開始學習如何與一個在科技領域已全方位確立領導地位的華夏共處……”

“……”

而這篇頭版報道的標題,更是極其抓人眼球。

《誰在敲響舊秩序的喪鐘?》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