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宣佈可以自行生產等效7nm晶片的訊息如同一場風暴,很快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相比之下,大衛·特萊之前在helion energy釋出會上的豪言壯語,則彷彿成為了遙遠星系的微弱迴響,被這片由“華芯國際”、“7奈米”、“量產”構成的聲浪徹底淹沒。
西方世界長久以來賴以自持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在事實面前轟然崩塌。
正如常浩南所預料的那樣,原本西方世介面對華夏的唯一心理優勢,就在於其自認為掌握了生產新一代半導體的關鍵命脈,而幾乎所有高新技術行業又全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半導體有關。
他們因此堅定地相信,華夏之前的所有反制措施都是虛張聲勢。
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就一定是華夏方面率先耗不下去,最終選擇讓步,或至少坐回到談判桌前。
但前一天晚上的華夏新聞,卻無情地戳破了這種美夢泡泡,直接宣佈了“依靠半導體產業限制華夏發展”這一根本思路的破產。
近乎窒息的錯愕之後,是輿論場的劇烈痙攣。
金融時報甚至帶上了一絲宿命般的感慨,直言若華夏的宣告被證實,將標誌著“一個由西方主導關鍵技術標準的時代正加速落幕”,其影響遠超貿易爭端,觸及全球權力結構的深層根基。
尤其是一眾美國媒體,自然不可能如此輕易地投子認負。
華爾街日報科技版主編查爾斯·霍頓盯著螢幕上反覆播放的新聞畫面,糾結許久之後,最終在標題欄打下一行字:
《迷霧中的光芒?華夏新技術宣稱亟待獨立驗證》。
文章充斥著技術性的質疑:良率是否真達量產標準?裝置核心部件是否完全自主?產能規模幾何?
字裡行間透著一股不願相信的掙扎。
紐約時報則試圖從宏觀層面解構:
《華夏宣稱的突破或將重塑全球科技供應鏈》。
其分析雖顯剋制,但核心論點仍是“宣稱不等於現實”,暗示這可能是在高壓下釋放的煙霧彈,旨在動搖對手的決心。
並看似客觀地呼籲“審慎觀察,等待進一步驗證”。
局面似乎就這樣僵持了起來。
不過,這些質疑,其實早已經在預料之中。
因此,相關報道並不僅僅是一次。
而是……
一個系列。
翌日晚七點,熟悉的新聞片頭曲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自主創新鑄‘芯’魂》的第二集,準時與觀眾見面。
同樣是一段時長為5分30秒的內容。
只不過跟前一天不同,今天的五分半鐘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報道了三條相互之間存在聯絡的新聞——
“我國5g通訊網路建設再傳捷報,首批五座試點城市已提前三個月全面完成主城區的5g網路覆蓋工程,網路執行穩定高效,使用者體驗顯著提升……這標誌著我國在構建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畫面切換,密集的5g基站點如蜂巢般出現在城市的模擬地圖上,工程師們則在機房內監控著滿負荷執行的裝置。
“供應充足”四個字,無聲卻有力地駁斥了所有關於晶片產能不足的猜疑。
沒有海量、穩定、高效能的通訊晶片支撐,如此規模的基站建設與提前覆蓋根本無從談起。
隨後的第二條:
“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超級計算機‘高效能運算-7’(hpc-7)今日在鵬城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正式投入執行。”
鏡頭掠過這座由無數黑色機櫃構成的龐然大物,輔以女配音員莊重激昂的嗓音:
“hpc-7系統峰值計算能力首次突破100 petaflops(相當於每秒十億億次浮點運算)大關,綜合效能躋身全球前列。該系統核心處理器及加速部件均採用我國自主設計和生產的先進計算晶片……”
這無異於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幾天前還在媒體上宣稱“華夏已被排除出超算競爭”的大衛·特萊臉上,更以無可辯駁的硬實力,為國產晶片的效能與可靠性做了最雄辯的背書。
而最殺人誅心的,還當屬最後的第三條:
“為滿足國內外市場對先進製程晶片的強勁需求,華芯國際宣佈,其位於津門bhx區的半導體制造基地,將於2015年底前完成第二條等效7奈米工藝生產線的建設工作……”
這次的新聞畫面跟昨天有點類似,展示了華芯國際津門基地的宏偉藍圖和忙碌的一期產線車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