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674章 下戰書!

釋出會現場,大衛·特萊的第二段發言又給記者們爭取了大約兩分鐘的思考時間。

終於,一隻手臂在人群中高高舉起。

“特萊先生,您宣佈的‘獵戶座’計劃令人振奮!但根據公開資料,貴公司的磁約束等離子體最長維持時間似乎尚未突破百秒量級。”

被點名的記者來自《華爾街日報》科技版塊,素以提問犀利著稱:

“請問,您如何能讓市場以及客戶相信,在短短十年內,貴公司就能將這項仍處於實驗室驗證階段的技術推進到到100兆瓦的商業發電規模?這其中的技術風險和工程挑戰,貴公司有詳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來應對嗎?”

這個問題直指核心,也是在場所有記者乃至全球關注者心中最大的疑問。

十年,對於一個巨型工程,尤其是美國的巨型工程來說,時間似乎並不算寬裕。

更何況還涉及到一項尚未有先例的革命性技術。

大衛·特萊顯然早就預料到了這個問題,並未露出絲毫慌亂。

他朝著後臺的工作人員揮手,示意切換ppt畫面。

一張清晰的技術演進路線圖出現在大螢幕上。

“您提到了‘維持時間’,而這正是理解helion技術路線獨特優勢的關鍵所在。”

特萊微笑著回答道:

“與目前主流託卡馬克追求的‘長時間穩態執行’不同,我們helion energy選擇了磁慣性約束聚變的技術路線,其核心是‘非點火聚變’和‘脈衝執行’。”

他從不知道哪掏出一根伸縮天線,如同講課一般指向路線圖上的一個關鍵模組:

“傳統的託卡馬克,或者仿星器路線,目標是實現等離子體的長時間,理想是無限期的高溫高密度約束,從產生持續的熱核聚變反應……而helion energy的‘獵戶座’電廠,將採用一種純粹的磁學途徑來直接回收聚變能量!”

螢幕上展示了動態原理圖:

一個被強磁場壓縮的等離子體靶丸在真空室中心發生微型聚變爆炸。

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等離子體瞬間劇烈膨脹。

“看這裡,”特萊指著膨脹的等離子體,“當聚變產生的等離子體高速膨脹時,它會對包裹它的、由外部線圈產生的強大約束磁場產生強烈的反作用力,而這種反作用力,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會線上圈中感應出強大的、方向與初始約束電流相反的脈衝電流。”

原理圖清晰地顯示,感應產生的高強度脈衝電流被高效的電力電子系統直接捕獲、整流、升壓,然後輸入電網。

“因此,”特萊總結道,“我們系統輸出的,就是可直接併網的高品質交流電!從聚變發生到電力輸出,中間沒有任何熱能轉換和機械運動的二次過程,不僅效率更高,系統也得以大幅簡化。”

“同時,這種獨特的能量回收原理,決定了‘獵戶座’天生適合採用短脈衝、高重複頻率的執行模式——我們不需要像託卡馬克那樣,長時間維持一團極度不穩定的高溫等離子體,而是利用強大的磁場脈衝,在短時間內將燃料靶丸壓縮到極致引發聚變,然後高效地捕獲膨脹等離子體反抗磁場時產生的感應電能。”

稍作停頓之後,特萊最後總結道: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公佈的資料當中,儘管qsci只有0.97,但qeng仍然能達到1.10,因為從能量平衡的角度,只需要讓每個脈衝中的聚變能量超過系統內部損耗即可,比維持一個長時間穩態的‘人造太陽’要簡單得多。”

儘管特萊的解釋已經足夠深入淺出,但在場的非專業記者還是不太可能聽懂全部細節。

好在,他們大致能明白helion路線的核心差異——

避開穩態執行這座公認的、難以翻越的技術大山,選擇一條看似更“取巧”但也更專注於工程可行性和商業化快速落地的捷徑。

而對於新聞學來說,這就已經足夠了。

因為華夏方面此前宣佈的突破,正是聚焦於“穩態執行時間”的。

針鋒相對,正是媒體最喜歡的戲碼。

而並不出人意料地,一名來自bbc科技頻道的記者率先抓住了這個話題點。

他立刻舉手提問:

“特萊先生,您提到helion的脈衝路線避開了長期維持等離子體的難題,但就在上週,華夏的西南物理研究所宣佈,他們的hl2a託卡馬克裝置實現了長達4175秒——也就是超過69分鐘的穩態高約束執行,並聲稱實現了淨能量增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