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只有弗朗茨注意到了人類發展重心正在轉變的現實情況。
作為上一個時代的領頭羊,華盛頓也顯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因此,美國人的反應,來得迅速而又直接。
幾天後,一家名為《helion energy》的聚變能源公司釋出公告,標題同樣簡潔而有力:
《helion energy與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合作,實現聚變淨能量增益》。
公告稱,該公司與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深度合作,依託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積累的海量實驗資料,在其第五代脈衝磁約束系統原型機“venti”上,成功進行了一次“非點火聚變”實驗。
實驗過程中產生了強度高達7t的超強磁場,並達到了0.97的科學能量增益,以及更引人注目的,淨電力產出增益為1.10。
單純從數字上看,相較於華夏方面宣稱的4175秒穩態執行和q1,helion的成果似乎並不那麼耀眼。
qsci 0.97意味著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接近但尚未完全覆蓋輸入到等離子體的能量;qeng =1.10則是一個更實際的工程指標,表示扣除所有系統損耗(包括加熱、磁場維持、能量回收效率等)後,最終輸出的淨電能高於輸入的電能。
這確實是可控核聚變在能量增益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證明了其能量回收概念的部分可行性。
然而,在華夏hl2a那長達一小時的執行時間面前,其衝擊力似乎被稀釋了。
儘管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質疑華夏方面那個難以置信的“4175秒”到底是真實突破還是資料魔術,但毫無疑問,無論學術界、媒體界還是吃瓜界,討論熱點都仍然聚焦於太平洋西岸。
然而,helion energy卻並不甘心僅僅充當背景板。
就在公告發布後的當天晚上,一場規模不大、僅邀請了十幾家國際頂級媒體記者代表的新聞釋出會,在其總部一個頗具未來感的中型會議廳內悄然舉行。
跟多數事先通氣的釋出會不同,helion energy事先未透露任何具體內容。
這種低調的“突襲”策略,終於成功點燃了外界的好奇心。
而事實也證明,他們並未辜負外界的期待。
釋出會並未設定主持人,當helion energy的創始人兼ceo大衛·特萊直接出現在了臺上。
“首先,我想分享一個關於helion energy自身發展的好訊息。”
特萊的開場白和他的公司風格相近,都是平靜而直接:
“我們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總額為10.25億美元的融資,這使得helion energy自成立以來的累計融資額正式突破40億美元大關,更值得關注的是,本輪融資後,helion energy的估值已超過80億美元……”
“……”
臺下響起一陣禮貌性的、稀稀拉拉的掌聲。
40億美元融資,對於一家規模不算特別大的公司而言無疑是個驚人數字,顯示了資本對其路線的巨大信心。
但顯然還配不上外界對今天晚上的期待。
在當今的科技圈,融資和估值根本算不上什麼罕見新聞。
然而,特萊接下來的動作,瞬間將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定住。
他從容地側身,向後輕輕揮了下手。
隨著他的動作,講臺後方覆蓋著巨大顯示區域的兩面深色幕布被緩緩拉開。
隱藏在後面的超大型高畫質螢幕瞬間點亮,將一幅宏大、精細且充滿工業美感的建築群概念設計圖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畫面極具視覺衝擊力:主體是數個造型獨特、線條流暢的銀灰色巨型環狀結構,它們以一種精密的幾何方式組合在一起。
龐大的冷卻系統、整齊劃一的輸變電設施、以及環繞其間的現代化輔助建築群,共同勾勒出一座未來能源基地的雛形。
畫面下方,一行醒目的藝術字型標註著專案代號——“獵戶座”。
會場內瞬間陷入一片寂靜,只剩下相機快門密集的咔嚓聲。
記者們屏息凝神,緊盯著螢幕,預感著真正的大新聞即將揭曉。
大衛·特萊轉身,重新面向鏡頭和臺下的記者。
“我很榮幸地向各位宣佈。”他的聲音洪亮,而且不難聽出其中潛藏著的驕傲:helion energy已經簽署了全球首個商業聚變電力採購協議!”
他特意加重了“全球首個”的發音:
“根據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同,helion energy承諾,在十年之內——也就是不晚於2025年,向我們的目標客戶很抱歉我仍然不能透露它的具體名字,交付併網發電功率不低於100兆瓦的清潔聚變電力!”
說話間,特萊的手指向身後螢幕上那座名為“獵戶座”的宏偉建築群:
“而諸位現在看到的,正是我們規劃中的全世界首座商業聚變發電廠——‘獵戶座’的概念設計圖!”
“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