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87章 測試之中

2031年,10月9日。

金星實驗8號宇宙飛船將搭載著1上百噸科學裝置的五艘專屬實驗飛艇投放到金星大氣層中。

這些實驗飛艇既是飛艇,也是實驗室。

不到兩天時間,這些實驗飛艇便在烏雲狂風之中,找到了金星的起源城。

這些飛艇在起源城上方緩緩著陸,然後對接到預定的位置上,專門設計的卡槽和機械鎖,將實驗飛艇牢牢固定在起源城上面。

此時,金星的近地軌道上,密佈著68顆人造衛星。

有專門用來通訊的通訊中繼衛星。

有專門用來探測金星大氣層的大氣監測衛星。

有專門用來探測金星地表的地質遙感衛星和地質磁場衛星。

還有用來定位的全球定位衛星。

這些人造衛星共同組成來金星人造衛星叢集,前面抵達金星的實驗飛船中,2號飛船、4號飛船,就是專門投送這些人造衛星的載具。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多人造衛星的存在,才為後續起源城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如果沒有這些提前佈置的人造衛星,要快速安全的建設起源城,難度會提升一個等級。

為什麼這樣說?

原因就在於金星大氣層的濃密二氧化碳雲、二氧化硫雲。

這些濃密的大氣氣體,會嚴重干擾通訊,加上常年不息的狂風,進一步加劇了飛艇在金星大氣層中的移動難度。

倒不是無法飛行,而是影響飛艇之間的對接。

畢竟在無風環境下的對接,自然不會太難,可如果是在八級大風中對接,只要氣流一混亂,就會導致對接失敗。

之前的金星5號實驗飛船,就測試了8種對接模式,其中一大半常見的對接方式都失敗了,但也測試出一種比較好合適的對接方案。

這種對接方案有點像航母甲板上所有的阻攔索系統,先讓其中一艘飛艇使用捕網捕獲另一艘飛艇,然後將兩者拉近靠攏。

當兩艘飛艇靠攏在一起之後,就可以啟動對接程式,這個時候,飛艇就會完成連線。

為了保證連線的成功率,這些飛艇一般會設計成兩個款式。

一款是正常甜甜圈型。

一款則是外凹甜甜圈型。

通常情況下,一個外凹甜甜圈型飛艇,周圍可以連線四個正常甜甜圈型的飛艇。

同理,一個正常甜甜圈型飛艇,外面也可以連線四個外凹甜甜圈型飛艇。

這些甜甜圈型飛艇,除了可以水平面排列組合,還可以上下堆迭,一層層堆迭起來,這樣就可以組成一座浮空城市。

那五艘專業的實驗飛艇,也是差不多的甜甜圈型,只不過它們的中心區域不是中空的,而是被改造成為一個實驗艙。

甜甜圈型飛艇的設計初衷之一,就是為了留下一定的改造空間,而中間的中空區域,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地方。

這個中間的中空區域,除了可以作為實驗艙、工作艙、生產艙、生活艙等,也可以可以作為交通通道。

如果不這樣設計,那其他型別的艙室,就有點不符合金星大氣層的環境。

為什麼不符合?

答案就在於金星大氣層的烏雲狂風。

在這種特殊環境下,固定翼飛機、旋翼飛機這兩類的飛行器,面對金星大氣層有點水土不服。

之前的金星3號實驗飛船上,顧麟羽團隊就送了一批固定翼無人機、旋翼無人機過來金星,在測試過程中,這些飛機進入金星大氣層之後,都沒有辦法維持太久。

要麼就是電量消耗殆盡,由於無法飛回外太空,只能無奈“硬著陸”金星地表。

要麼就是被狂風打得無法維持飛行姿勢,失控墜落金星地表。

要麼就是在相互對接過程中,因為狂風襲擾,導致機體相互碰撞,雙雙領盒飯。

這也是為什麼要將實驗艙佈置在甜甜圈型飛艇的中間,因為這樣做可以保護中間的艙室,避免發生碰撞的過程中,將中間的艙室給弄出故障來。

飛艇之間的碰撞,由於氣囊緩衝,導致它們之後彈開,而不是硬碰硬的互相傷害。

而方型甜甜圈設計,由於有菱角存在,有可能導致結合錯位之類的問題,因此被捨棄了。

球型飛艇的設計,雖然有利於緩衝和結合,但是其內部的艙室要互通,需要做好相關設計,而且不利於堆迭,故此也被淘汰了。

思來想去,還是甜甜圈型最適合。

至於地球比較常見的雪茄型飛艇,現階段並不適合金星使用。

畢竟根據計劃,藍鯨航天未來只會在金星大氣層建設一座浮空城市,或者說只建設一片浮空大陸。

其浮空大陸內部的交通,自然是管道型的軌道交通為主。

而外部交通方面,浮空大陸和外太空的交通,會使用浮空塔和電磁彈射。

和金星地表的交通,目前還沒有考慮好。

主要是金星海拔50公里一下的大氣層中,密佈著一層硫酸噴砂地獄,這對飛行器、建築物都有極大的威脅,藍鯨航天目前也感到棘手。

如果材料技術沒有新突破,那麼人類只能透過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點消耗掉金星大氣層的氣體,透過這種方式消磨掉金星大氣層,然後才可以考慮徹底殖民金星地表。

而這種螞蟻搬家的方式,需要的時間太漫長了。

要知道金星大氣層的濃度厚度,都遠遠超過地球大氣層,要將這麼多氣體消耗,或者說固定下來,技術沒有問題,但工程量卻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實人類應該感謝金星有如此濃密的大氣層,因為這個大氣層的存在,為了人類殖民金星,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比如此時,實驗飛艇1號艙內。

飛艇內部自帶的科研人工智慧,在飛艇和起源城完成對接工作之後,便按照系統設定好的任務指令,開始執行科研任務。

1號實驗艙的科研裝置,都是關於如何合成碳纖維的裝置。

科研人工智慧根據任務指令,啟動了抽氣裝置,從周圍的大氣中抽入氣體,高濃度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裝置內部,然後經過快速除雜,將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氫等氣體分離,然後將雜質氣體排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