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391章 閒聊

時光荏苒,轉眼間又到了一年年末。

2031年的12月29日。

江淼這幾天在總部處理了集團的年報,同時聽取了各部門主管的工作彙報。

將這些部門主管的彙報內容,和他直屬的商業調查部內容相互印證,發現沒有太大的問題之後,江淼又回家看了今年四月份出生的兒子江思源。

告別家人之後,他搭乘集團的內部旅行飛艇,其實就是海陸豐集團給一部分需要高度安保的技術人員和管理層,專門定製的15艘客運飛艇。

這些飛艇目前掛靠在海陸豐集團下屬的一家飛艇旅遊公司名下,江淼等人需要使用的時候,隨時可以安排。

飛艇的大廳裡。

除了江淼之外,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技術人員,不過他們的保密和安保級別,其實是不需要搭乘這種飛艇的,不過江淼看兩人的行程也是順路,便邀請他們搭順風車一起過去。

“老闆。”

江淼笑著點了點頭:“懷瑾,志英,別站著,坐。”

一個三十多歲,戴著方框眼鏡的短髮中年人有點拘謹地坐一旁沙發上。

“多謝老闆。”另一個則是面板有點美黑狀態的中年人,他則有點自來熟,剛剛坐下來,就拿起茶壺給江淼兩人倒了茶:“這是鳳凰單叢吧?老闆也喜歡喝這種茶?潮汕這邊的習慣還真差不多呀!”

“呵呵…是呀!”江淼喝了一口鳳凰單叢茶:“我記得懷瑾你是漳州人吧?你們那邊的習慣應該和我們這邊差不多吧!”

自來熟的林懷瑾隨口回道:“確實差不多。”

江淼看向沉默不語的姬志英,並沒有忽略了他:“志英你們漢中老家一般喝什麼茶比較多?”

“我不太懂茶,一般就是喝綠茶比較多。”姬志英撓了撓鬢邊。

“其實不懂也沒有關係,現在各地茶葉茶葉都沒有太多競爭優勢了。”江淼笑著搖搖頭。

對於這個情況,長期研究李科水果新品種的林懷瑾,自然是一清二楚。

以前國內的茶葉產業,都是以地方名茶為主,主銷區域也是集中在國內,國外市場則以天竺大吉嶺紅茶、錫蘭紅茶為主。

但現在這個情況完全被顛覆了。

天竺崩潰了,大吉嶺茶產區目前已經崩潰了,加上天竺內部自爆了多顆髒彈,該地區出產的茶葉在國際上,根本沒有任何市場。

而錫蘭紅茶這個產區,由於加入了亞聯,已經被整合到了亞聯的茶葉系統之中。

但正在改變茶葉生產模式的,其實是新技術的大量應用。

以前賽里斯的茶葉就算是出口,也是以茶葉製品為主。

但是現在各地都有可以完全模擬自然環境的農業大廈,因此各地都有茶葉生產,基本不會購買外地的茶葉製品。

因此原來的茶園經營者,不得不改變經營模式,透過向其他城市出售專利品種和苗木、種植技術專利,可以長期穩定獲得專利費。

雖然類似於大紅袍、鳳凰單叢、黃山毛峰、西湖龍井之類茶品種,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但並不代表不能操作。

其中一個比較好操作的地方,就是種植技術、茶葉加工工藝,只要可以研究出獨家的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使用該技術進行生產的經營者,就必須向研發人、研發機構支付專利費。

這和服裝產業的變革大同小異。

因此現在各地都可以種植茶葉,生產各種各樣的茶葉品種。

當然,這並不代表茶葉出口產業完全消失了,至少國際市場還是需要茶葉的。

但亞聯內部已經越來越少消費外地生產的茶葉,這並不是排外,而是沒有那個必要。

畢竟透過可以完全調控的室內農場,要種植什麼茶葉品種都可以,加上全自動茶葉加工機、全自動茶葉採摘機、全自動茶葉發酵機等,讓本地茶葉的生產成本直線下降。

目前市場上1甲級的茶葉價格,普遍在15到18塊錢一公斤左右;2甲茶差不多是50到100塊錢一公斤;最好的3甲茶,也才300到1000塊錢一公斤。

全自動的室內茶園,一年每畝可以生產大約150到280公斤茶葉。

這個畝產非常驚人,要知道傳統茶園,每年就畝產幾十個公斤而已,比如天竺大吉嶺,年平均畝產紅茶大約37公斤左右。

現在這個產能,就是技術大爆發的加持下,才可以實現的飆升。

這也導致各種農產品價格直線下降。

至於那些想繼續搞品牌溢價,或者割韭菜的大師茶之類,現在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生存空間了。

導致這些企業凋零的根本原因,就是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

大師茶?有託管茶好嗎?

什麼是託管茶?這是一種新型的經營模式,就是一部分長期有需要的品茶愛好者,可以在網上認購一片茶樹,然後委託專業的茶園管理機構代管,每年給一定的管理費即可。

比如江淼,他就有5畝鳳凰單叢茶。

這也是很多有錢群體比較喜歡的茶葉獲得方式。

還有和茶園認購差不多的果園認購、菜園認購之類,哪怕你要求管理方使用全有機的種植方式種植,只要你錢到位,一切都沒有問題。

當然,有機種植在江淼眼中,就是一個噱頭罷了。

畢竟現在各種技術的加持下,蔬菜水果可以幾乎不使用高毒農藥,而且透過特定的環境刺激方式,可以保證產品的風味與野生狀態下差不多。

不過現在亞聯的農業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加上農業大廈的大規模推廣,因此江淼並沒有對有機種植喊打喊殺。

有人願意被割韭菜,他也樂見其成。

如果是以前,在農業技術沒有進化之前,江淼絕對不會給有機種植說好話。

畢竟傳統有機種植太費時費力費錢了,產量還非常低。

如果真像以前網際網路上,有些人吹的那樣,全國都搞有機種植模式,那估計糧食和蔬菜水果的價格要飆升十幾倍。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而到了2031年,相關農業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現在亞聯的露天農業區,都集中在方便機械化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漠南高原、西域塔克拉瑪干沙漠、澳洲大自流盆地、巴蜀盆地等區域。

其他區域除了長江中下游平原、湄公河平原等還有個體經營的小農場之外,基本都在退耕還林了。

比如雲貴高原,這幾年當地的露天耕地面積規模,比2025年下降了大約47%,而且還在繼續下降中。

沒有辦法,雲貴高原的耕地太破碎了,如果繼續維持露天種植,就需要大量人口留在鄉鎮之中,這不利於亞聯的戰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