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鋪光電板要比人利索多了。
因為穿宇航服的緣故,人類宇航員在鋪設過程中,在直播間看,無論是第一視角還是第三視角,你總會覺得這動作很變扭,有種身體不受控制的錯覺。
但機器人就要流暢得多,尤其是剛從地球運來的機器人,新東西用起來總是最爽的。
直播間的觀眾簡單來說就是爽,類似於看解壓影片的感覺。
一個個光伏板跟種莊稼一樣,種下去。
“好爽,我們這進度太快了。”
“這次看,感覺進度飛快啊,華為什麼時候能把超導晶片給搞出來?”
“應該快了吧?”
“應該快了,要不是為了超導晶片,應該用不著這麼龐大的光伏陣列吧?”
直播間除了討論機器人裝光伏元件外,就在討論超導晶片什麼時候能上。
這可是華國獨一份的技術突破。
哪怕這一技術突破還只是停留在構想藍圖上,但簡中網際網路的網友們早就贏麻了。
不但簡中網友贏麻,外國媒體也提前幫華國贏麻。
以印度為例,印度媒體是最愛反思的,尤其愛和華國比。
歐美的報紙可以把這件事視而不見,但印度不行。
從深紅出現開始,印度媒體就在反思了:
“我們在科研支出、科研人才密度、大學排名等方面都顯著落後於華國,華國擁有類似千人計劃、2025製造業這樣的國家戰略,我們缺乏這類長遠規劃,在人工智慧領域,華國的投入同樣遠超印度,這是我們之間差距的原因。
印度政府有野心,印度有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但我們國家的風險投資並不願意支援真正的科技創新,他們只想做科技的搬運工,把阿美莉卡成熟的技術搬回印度。
這樣的創新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我們和華國差距的根本所在。”
深紅出來的時候,印度的反思會給華國人一種熟悉感,因為華國之前反思和阿美莉卡差距的時候,說辭好像差不多。
但當超導晶片計劃公佈之後,印度反思就開始脫離理性層面了,動不動就是印度人就是不行,印度就是不行這種情緒抒發上。
在quora上有一篇華裔的回答一語中的:
“印度一直認為他們能和華國比,應該要和華國看齊,孟買要和申海比,新德里要和燕京比,班加羅爾要和鵬城看齊,華國的科技進步格外讓他們所關注。
而這次印度圍繞超導晶片的集體破防,在印度輿論層面引發了比深紅出現更廣泛和激烈的討論,會導致不瞭解印度的人困惑,超導晶片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沒有實物的出現,深紅可是實打實用更弱的算力實現了更好的效果,為什麼前者還會更能引發印度破防。
對此,我周圍有非常多的印度朋友,我認為他們的思考邏輯是,我們和華國是一樣的,儘管現在華國比我們領先,但我們沒有本質區別,我們都是追趕者的身份。
深紅再厲害,它也是gpt的模仿者,哪怕它超過了gpt,它的出現和gpt相差沒有多久時間,也許是原創,但在印度人的視角里,你就是模仿,就是抄襲。
所以他們討論反思還只是停留在一個比較和平理性的層面,但超導晶片是完全沒有的產物,是華國首先提出的概念,並且有落地的可能。
這讓印度意識到,大家也許不一樣,華國也許不是追趕者,華國在科技領域也許正在朝創新者的角色轉型,甚至已經成為了創新者的角色。
往更深了聊,印度對自身的定位仍然是依靠歐美資本、歐美技術、歐美市場獲得發展的國家,他們覺得華國也是如此,所以大家是競爭關係,你多獲得了一些,印度就少獲得了一些。
但超導晶片的出現,讓印度意識到,好像我們也在接受來自華國的資本、產業和技術輸出,這讓他們破防了,因為在不知不覺間華國實現了身份地位的轉換,但印度還是印度。”
當然圍繞超導晶片,不但印度關注,發達國家同樣在關注。
這也許關係到下一代的晶片材料。
晶片領域的從業人員都能很直觀感受到矽基晶片已經到了一個極限,每往前一步都格外困難,成本上升、良品率下降、各種負面因子開始湧現。
如果不採用更加先進的3d立體結構,矽基晶片這幾年就要到頭了。
那麼華國的低溫超導路線到底可不可行,這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月球上能夠保證常態低溫,能夠利用低溫來構建超導晶片,在地球上這一點自然是做不到,他們關注的是,低溫超導有沒有可能會表現出一些有意思的特性,而這些特性是否能指導下一代晶片材料的出現。
超導本身就令人遐想連篇,那麼不需要超導,常溫常壓下的半超導有沒有可能呢?
新的環境,新的條件,有可能誕生新的材料。
所以業界格外關注華國超低溫超導晶片的最新進展。
當然在華為內部,那就更重視了,調兵遣將,派了最精銳的團隊從松山湖調到申海來。
他們第一年主要要做的是驗證技術可行性,技術路徑早已確定:利用鐵基超導體fese薄膜,在srtio3襯底上透過分子束外延生長,實現溫度在100k的超導狀態,這樣的樣品理論可行,但實際呢?
在月球上它的表現如何?不僅僅是計算本身,還有穩定性、耗能等等,其他狀態到底如何。
他們需要先拿個樣品出來。
以阿波羅科技的能力來說,他們前腳有了樣品,後腳就能打到月球上去做測試。
月球上的環境什麼的都已經準備好了,電能已經具備,陰影區域探索完成,隨時可以進行測試。
屬於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吳工,你們那邊進度如何?”林燃同樣關注這件事,他大概每週會和技術團隊開一次會,技術團隊由華為和阿波羅科技共建,人員配比大概在7比3的樣子。
吳工是這隻技術團隊的具體負責人,華為半導體條線僅次於梁孟松的資深工程師。
第一個月:“教授,我們從fese入手,母體fese是半導體,tc只有8k,但單層薄膜在介面效應下,能提升到109k。
月球真空環境完美匹配mbe生長,避免氧化。”吳工說
團隊的研究員們戴著護目鏡,操作著裝置:先將srtio3襯底加熱到600°c,清潔表面;然後控制鐵源和硒源的蒸發速率,鐵原子束強度為0.1單層/分鐘,硒過量以確保化學計量比。
生長過程中,吳工偶爾糾正引數:“注意襯底溫度,過高會導致晶格失配,降低電子-聲子耦合,目標厚度是約0.5nm的單原子層。”
在第一個樣品生長完成後,他們用x射線衍射檢查晶體結構:峰值顯示良好外延,但電阻測試在液氮浴中,超導轉變溫度tc只有50k,遠低於預期。
第二個月:“我覺得應該是硒空位缺陷導致的費米麵重構不完整,吳工,嘗試一下增加後退火步驟,在真空下加熱到400°c,促進介面電荷轉移。”林燃提醒道“我覺得介面效應會是關鍵,srtio3的極性層會誘導二維電子氣,提升tc。”
這和2014年nature的一篇文獻有關,在那篇文獻裡有提到,fese/srtio3系統可以利用介面效應將tc從8k推到100k以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