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州科技還未將太空航天專案獨立為星海科技公司之前,九州科技空間站研發專案負責人工程師楊市匈,就已經聯合空間站動力專案負責人許昌青,主導燒了上千億鈔票。
空間站專案商業合作負責人孫嘉舵,在敲定了各種航天商業旅遊、月球紀念品,聯合靈境生態釋出各種限定飾品、塗裝cdk,又做了其他嘗試,目前仍未能夠讓星海公司扭虧轉盈。
甚至就連收支平衡這個目標,在短期內,也只有大夏官方、狗大戶這些合作伙伴提供的鈔票、資源,才能彌補。
外人看到了九州科技在短暫的二十幾年時光裡,成長為跨越數百國家和地區的龐然大物,是大夏商業意志和科技力量的特殊代表,甚至有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這些曾經在傳媒行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媒體,已經從當初的仇視、鄙夷、猜測九州科技的技術安全、材料環保與否,到現在成為了九州科技產品和技術的重視擁躉。
全球航空航天產業人才,也都將九州星海公司這家九州科技的子公司,當做此生理想和追求。
但九州科技榮耀的光芒,相當程度依賴全體員工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和顧某人的推波助瀾。
在九州科技內部早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默契。
每當顧青進入任何一個專案的實驗室,該實驗室的所有人,就會像接受檢閱一般,不僅要把自己的工作狀態拿出來,同時也會將一些平常苦惱,實在沒有解決方向的問題提出來。
既有希望顧總指點的意思,也有寄希望於讓自家顧總知曉問題,然後透過公司的那些頂級大佬幫忙解決問題的想法。
雖然自己帶著團隊解決問題,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同樣也太浪費時間和資源。
以自家公司現在的發展速度,有很多專案在三年內沒有階段性成果,就會從先進變成“一般”,如果五年內,仍然沒有一點進步,那就很可能成為不良專案……%
大家都不希望成為真正的“不良人”。
所以顧青在重力空間站專案實驗室聽到的這些交流言論,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研究員、工程師們刻意找好的話題。
對於這些人的小心思,顧青並未點破。
很快,一場席捲九州科技小規模精英人才的風暴出現。
得益於桃夭這類產品的延壽、提升體質效果,九州科技有相當多“超齡”老精英,甚至有很多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工作精力和三十歲青壯年相當。
一群七老八十的老教授,皺著眉頭研究圖紙,看靈境實驗伺服器的演算結果。
他們的工作狀態根本就不是什麼遛彎大爺、帶孫姥爺,其思維之敏捷,常常能夠讓周圍陪護的徒孫輩研究員感到驚駭。
因為這群老傢伙的交流已經不是正常語速、詞彙編排進行交流,而是一個專業詞彙帶一串資料,緊接著就轉到下一個公式。
提出一個方案,很快就有另一個人察覺到問題,並且立刻點出來。
兩人爭論的時間沒有十分鐘,旁邊就會有另一個老傢伙,右手一揮,將【天工】演算的結果拿出來,讓兩人重歸於好。
隨著交流探討的深入,這些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的語言也在發生變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