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14:大國科技之巔

第1233章 人類不能失去徐教授,就像西方不能

在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感應到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擾動的時空曲率後,那安裝在接收器正中央的殼層坍縮-激波製造裝置在1280道大功率超強脈衝鐳射的能量匯聚中變成了一團閃耀的光點。

那由複合鈦合金與碳纖維材料製造的骨架與保護層再也抵擋不住矽元素燃燒聚變產生龐大能量,開始逐漸被溢位的光芒吞沒。

與此同時,那龐大的環狀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像是煙花一般,炸成了璀璨的星星。

遠遠地看著發生木星軌道上的爆炸,已經冷靜下來了的翟至剛坐在主駕駛的位置上,聲音中依舊帶著激動,卻已經足夠清晰的下達了指令。

“是否檢測到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回收?”

雖然理論上來說第一次的驗證實驗就想要將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束從曲率空間中拽出來並回收是一項希望無比渺茫,甚至是可以說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他詢問的語氣中依舊帶著一些希冀。

畢竟超光速這種夢幻至極的技術,都在他們的徐院士的帶領下成功的得到了驗證,一次實驗做到回收到超光速航行的光粒子似乎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很快身邊的同伴就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副駕駛的位置上,陳東搖了搖頭,道:“並未檢測到超光速航行光粒子的回收痕跡。”

“好吧~。”

翟至剛嘆了口氣,透過舷窗遙望著不遠處的實驗裝置。

木星軌道上,已經完成了最後使命的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在矽元素燃燒光致蛻變產生的龐大能量與衝擊波影響下正在變成一朵璀璨的煙花。

那閃耀著的‘恆星光’在短短几秒鐘的時間內便燃燒殆盡,像是盛開的曇花眨眼間就枯萎了一樣。

不過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這毫無疑問是最絢爛的時刻。

等待散發著星光的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全都陷入黑暗後,翟至剛撥弄了一下太空梭上的拍攝裝置,檢查了一下透過光學、紅外、紫外等各種拍攝記錄裝置拍攝下來的實驗畫面,確認沒有遺落和問題後,重新下達了指令。

“拍攝資料儲存完整,調整鯤鵬號的軌道,開始殘骸回收工作!”

“收到。”

副駕駛的位置上,陳東伸手在太空梭的電腦螢幕上輸入了幾行引數,那安裝在機身底部的小型聚變堆重新燃燒了起來,龐大的能量輸入了空天發動機引擎,推動著太空梭朝著不遠處的實驗座標處散落的零件飛去。

對於經過了專用改造的二代太空梭來說,這項任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

雷達系統可以清晰的鎖定每一個殘骸的位置,而特殊改造的機械臂也可以代替人工,不需要他們出艙就能夠將那些漂浮在太空中的殘骸一個個的抓起來放進貨艙中。

駕駛著鯤鵬號太空梭,陳東小心地靠近了一枚殘骸的邊緣。

在穩定下飛行的軌跡後,那經過了特殊改造的機械臂從貨艙的邊緣部分伸了出去。

折迭著的機械臂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很長,但完全伸展開來能夠達到的距離比鯤鵬號的長度都要大,足足有一百五十米。

機械臂的整體採用堅韌的碳纖維材料混合鈦合金製造,雖然無法推動隕石什麼的,但用來回收量子引力模擬接收裝置的殘骸,或者是回收衛星問題完全不大。

“抓到了!”

駕駛艙中,當機械臂鎖定的訊號傳遞回來的時候,翟至剛咧嘴笑了起來,迅速操控著手中的操縱桿將不遠處的第一個殘骸回收了回來。

雖然說在矽元素聚變爆炸的影響下,一部分的殘骸已經被推向了木星,正在朝著木星的大氣層飛去,這些殘骸部件已然無法回收。

不過剩下的部分也足夠他們進行取樣收集工作了。

在將能夠採集的殘骸都採集回來後,透過駕駛艙的舷窗,翟至剛看了一眼腳下顏色豐富到堪稱絢麗的木星,砸吧了一下嘴唇,感慨道。

“咱們該回去了,也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能有機會再來一趟這裡。”

一旁,副駕駛位置上的陳東笑了笑,操控著鯤鵬號太空梭準備返航。

“會有機會的!遲早有一天,我們能夠將五星紅旗插遍太陽系的每一個角度!”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的目光落在身後的木星上,咧嘴笑道:“咱們徐院士的超光速航行理論不是已經驗證成功了嗎?”

“說不定等以後咱們來木星,就只需要十幾分鐘的時間了!比現在快無數倍!”

聞言,翟至剛也咧嘴笑了起來,點著頭認同道:“哈哈哈哈,那倒是。”

“走吧,咱們回家,後續的實驗,就交給二隊和三隊了!”

看了一眼電腦螢幕上的時間,陳東笑著道:“半個多小時了,總部那邊應該已經收到了我們剛剛傳遞回去的好訊息。”

“他們現在應該正在慶祝吧。”

翟至剛笑著道:“等什麼時候咱們的徐院士研究出來量子糾纏通訊技術,或者是將超光速航行技術用到了通訊上,以後的訊息聯絡就不用等這麼久了。”

陳東:“那倒是。”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接著說道:“不過說起來,等超光速航行技術實現後,咱們應該都老了吧?”

聽到這話,翟至剛哈哈哈笑道:“如果老了就能用上這項技術,那我希望我現在就八九十歲了。”

雖然說在徐院士的帶領下,他們剛剛進行的超光速航行理論驗證實驗‘相當’的成功,不過這終究只是驗證實驗,距離實際應用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而今年他61歲,20年後就81歲了,30年後就91歲了。

三十年的時間,能否實現商業應用的超光速航行技術誰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項技術的應用恐怕並不會比可控核聚變技術難度低。

不過相對比後者,幸運的是在超光速航行技術的應用上,他們的徐院士一直都在。

以他的能力,三十年的時間,說不定還真能做到呢。

畢竟可控核聚變技術在他到來之前同樣被稱為‘永遠的五十年’,但棲霞可控核聚變工作卻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解決了這項人類能源領域的終極難題。

未來超光速航行技術的應用,誰又知道需要多長的時間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